
讀馬太福音3:1-12
如果我們老實的說,第一次讀到施洗約翰的故事時,應該都會覺得他是我們所能想像得到的最糟糕的先驅者。他穿著破爛的衣服,吃著蝗蟲,進入猶太曠野後便開始講道的事工。我們當然可以想像,宣告即將到來的彌賽亞的信息會有多讓人耳目一新。見證彌賽亞的先驅者應該是來提醒人們與彌賽亞有關的佳美應許 — 祂會醫治人們,帶來公義及穩定的生活。先驅者所傳達的應該是像這樣的好消息。
然而,約翰做了與我們所想像的完全不一樣的事。他說,“悔改吧,因為天國近了”。透過馬太對以賽亞書40:3的引用,我們看到約翰用猶太人所熟悉及權威的話語告訴人們要“修平他們的道路”— 或者要“修直”(另見約翰福音1:23)。事實上,約翰起初帶來的信息對聽眾來說是壞消息。因為他告訴聽眾他們需要有所改變。
而他們之中有許多人都聽進去了。這個奇怪的人是如何在事工上這麼成功?馬太給了我們一些提示。他選擇性的描述約翰這個人的特質,且每個細節都充滿了意義。約翰的破爛襯衫配皮帶?那是以利亞的裝扮。他以蝗蟲和蜂蜜為食?那是窮人的飯菜。馬太以古代先知的風格來呈現這個人,因約翰是上帝賦予權威來宣揚祂話語的人。
人們向約翰尋求潔淨 — 能象徵他們悔改的潔淨儀式 — 但約翰承諾將會有比這更有效的潔淨。主的潔淨將會透過“聖靈及火”來實現。
約翰接著繼續解釋耶穌即將成就的事工。他的比喻幫助我們理解在聖靈及火焰中受洗意味著什麼。這樣的潔淨(ㄧ部分)是透過將好的與壞的事物分開來。約翰用了我們在詩篇第一章等地方看過的,也就是他聽眾所熟悉的農耕過程來做譬喻。在農作時期,農民會用三尖叉將穀物拋向空中,穀物較重且可食用的部分會掉到地上,但穀殼較輕的部分會被風吹走。如果在這步驟之後還有多餘的穀殼,農民會用篩子分離出來並燒掉它們。
這樣的過程是比用水洗滌還更持久的潔凈。我認為這正是約翰的重點。約翰為人洗禮的意義重大,但如果沒有聖靈伴隨而來的工作,它的作用是暫時的。只受過約翰洗禮的人需要再洗一次,但耶穌透過聖靈的工作是永遠有效的。
Madison N. Pierce是西方神學院(Western Theological Seminary)的新約教授。她的著述包括《使徒書信中給希伯來人的神聖話語》。

Subscribe to Christianity Today and get access to this article plus 65+ years of archives.
- Home delivery of CT magazine
- Complete access to articles on ChristianityToday.com
- Over 120 years of magazine archives plus full access to all of CT’s online archives
- Learn more
Read These Next
- Trending
A Tale of Two New York City PastorsOne formed me. The other entertained me. - From the Magazine
Eve’s Legacy Is Both Sin and RedemptionThe first woman tried to get free of God. But when she aligned herself with God’s purposes, she became the ‘Mother of All the Living.’ - Related
Don’t Pretend the Ugandan Homosexuality Law Is ChristianNot everything that’s a sin is a crime—let alone one punishable by death. - Editor's Pick
Nominate a Book for the 2024 Christianity Today Book AwardsInstructions for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