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directly to the Content

News&Reporting

东亚人即使离开童年时期的信仰,仍相信灵界的存在

皮尤研究中心对香港、韩国、日本、台湾和越南一万多名成年人进行调查,研究基督徒和佛教徒的信仰、习俗以及与其他宗教传统的亲近程度。
|
English한국어繁體中文日本語
东亚人即使离开童年时期的信仰,仍相信灵界的存在
Image: Illustration by Mallory Rentsch Tlapek / Source Images: Unsplash / Pexels

亚地区的“宗教改信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和韩国有一半的成年人离开他们自幼年时期信仰的宗教,转而信仰其他宗教或不再有任何宗教信仰。

在基督徒之中,香港和韩国离开基督教信仰的成年人远远多于改信基督教的成年人。

但是,香港和韩国的 “离开(任何)宗教率”也是最高的,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成年人表示他们现在不再信仰任何宗教

然而,在东亚和越南,每10个无宗教信仰的成年人中就有4个仍然相信这世上有“看不见的存在”或神。

在台湾和日本,大约80%的成年人表示他们在过去一年中曾烧香祭祖。

以上是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最新发布的大型调查《东亚社会的宗教和灵性信仰》(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in East Asian Societies)的结果。研究人员表示,虽然东亚很少有人每天祷告或认为宗教在他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许多人仍持有宗教信仰或相信灵界的存在,并参与传统宗教仪式”。

去年6至9月期间,皮尤对香港、日本、台湾、韩国(定义为东亚)以及越南的 10390名成年人进行调查。

虽然越南位于东南亚,但皮尤将其纳入此次调查,因为越南保有儒家传统,与中国有历史渊源,并信奉东亚地区常见的佛教分支——大乘佛教(皮尤于去年9月发布一项关于东南亚宗教的深入调查,重点调查六个国家)。

研究人员承认东亚地区的“宗教复杂性”,因为“宗教”一词通常指有组织的、等级森严的崇拜形式,而不是“亚洲传统的灵界信仰形式”。此份调查共使用七种语言,在东亚国家透过电话进行,在越南透过面对面访问进行,并要求翻译人员选择最通用常见的“神”字,避免使用专指特定宗教的神灵实体的词汇。

皮尤发现,在香港、韩国和越南,没有宗教信仰的成年人在人口占比最大。而在日本和台湾,佛教占比勉强超过无宗教信仰者。

在韩国,基督徒占总人口的32%,在香港占20%,在越南占10%,在台湾占7%,在日本占2%。 (因为日本基督徒样本数量太小,皮尤没有将此群体的信仰热诚度纳入研究结果)。

皮尤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尽管人们表示宗教在他们的生活中并不重要,但“当我们透过人们所相信的事行为(而不是根据他们是否宣称有宗教信仰)来评估他们社会的宗教信仰状况,东亚地区的宗教活力比最初看起来要更加丰富多彩。”

普渡大学宗教与全球东方研究中心(Center on Religion and the Global East)创始主任杨凤岗表示,宗教信仰在东亚的流动性是这份报告“最显著的特点”。杨是皮尤报告的专家顾问。

“当他们必须选择一种宗教身份时⋯⋯许多东亚人会表示自己没有特定宗教身份,尽管他们可能持有与宗教相关的信仰及宗教活动。这些宗教‘相信’及实践可能来自一个以上的制度化宗教。长久以来,这一直是东亚人的信仰常态。”

东亚的基督教信仰状况

在东亚,韩国有51%的基督徒认为自己是“重生得救(born-again)的基督徒”或“福音派基督徒”,是东亚比例最高的国家。与年轻基督徒相比,35岁以上的基督徒更倾向有此类认同(54%对比38%)。韩国女性和没有大学学历的基督徒也更倾向认同自己为福音派基督徒。

与此同时,44%的越南基督徒、36%的香港基督徒和仅8%的台湾基督徒自认为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或福音派基督徒。

基督徒是东亚最有可能认为宗教对自己生活而言“非常重要”的群体。整个东亚地区约有三分之一或更多的基督徒这样认同,三分之二的越南基督徒也这么认为。同时,东亚只有不到20%的佛教徒认为宗教对自己生活而言非常重要。

多数受访的基督徒表示自己通常会去教会,越南有80%的基督徒表示他们每周都会去教会,而台湾和香港只有46%的基督徒表示他们每周都会去教会。

全球参与研究所(Institute for Global Engagement)越南专案经理Hien Vu表示,与东亚其他地方相比,基督教在越南算“很新的事”,这可能是越南教会参与率高的原因。

越南基督徒“因着基督信仰经历到正向积极的个人经历,这帮助他们建立对基督的坚定信念,同时与其他基督徒建立牢固的连结和信任,”她说。

大约90%的东亚基督徒表示他们会向耶稣基督祷告。与其他宗教信徒和无宗教信仰者相比,基督徒最有可能每天至少祷告/祈祷一次:越南和韩国约有一半的基督徒以及台湾和香港约有40%的基督徒表示他们每天都会祷告。

与佛教徒或无宗教信仰者相比,基督教徒也更有可能思考关于生命意义的存在性问题,或对宇宙感到惊叹。多数韩国基督徒(62%)至少每个月都会思考这个问题。

南韩基督徒是东亚地区唯一一个在认同基督徒身份方面年龄差距较大的国家:35% 的成年人认同基督徒身份,25%的青年人认同基督徒身份。

在传福音方面,多数香港基督徒认为向人传教/宣教是可接受的(82%),而多数南韩基督徒则反对传教/宣教(70%)。

除香港外,东亚地区多数成年人都没有在有宗教背景的学校就读,香港有一半的成年人在与天主教或其他基督教会有联系的学校就读。因为香港于英国统治时期创立大量教会学校。

与佛教徒相比,东亚的基督徒更有可能就读于基督教学校。例如,22%的台湾基督徒曾就读于与基督教或天主教会有联系的学校,10%的台湾佛教徒曾就读于与佛教机构有关联的学校。

皮尤调查发现,在香港和韩国,更多的人认同基督教而非佛教,这对一些人而言可能与直觉的想法相反,杨凤岗表示。

他说:“东方或西方人普遍有‘东亚人的信仰以佛教为主’的刻板印象。现在是时候放弃这种看法了。”

转换宗教信仰

东亚地区有许多人如今声称自己的宗教身份与他们“从小到大信仰的宗教”不同。皮尤研究人员评量世界主要宗教之间的“宗教转换率”,如佛教和基督教之间的转换率,而不是同个宗教传统内的转换率(如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转换)。

宗教转换导致香港和韩国的基督徒人数下降了近10%。在这两个地方,大约每10个在不同宗教传统中长大或以前没有宗教信仰的成年人之中,就有1人如今信仰耶稣。然而,同时有更多的人(香港为17%,韩国为19%)离开儿时信仰的基督教,转而信奉其他宗教或不再有信仰。

香港浸信会大学副教授郭伟联(Wai Luen Kwok)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香港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宗教信仰并不是社会凝聚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由于香港有很多基督教学校,“年轻学生可能会接受家庭以外的宗教教育,也可能会转信其他宗教。”

香港中文大学宗教哲学教授赖品超表示,教会应该找出人们对信仰不满并选择离开的原因。有些人可能被东亚兴盛的“现代化的”佛教所吸引,这种佛教提倡冥想或正念、素食主义,以及“佛教的世界观(没有造物主上帝)是一种与现代科学相容的‘更合理’的世界观。”

整体而言,台湾和越南是仅有的两个因宗教转换致使基督徒增加的地方。在台湾,有15%的基督徒从小是佛教徒。香港和韩国的佛教徒比例同样因宗教转换分别下降了12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日本则下降了10个百分点。

Hien Vu认为,东亚的宗教转换率很高,这一点让人看到盼望,因为这“表明人们在寻找比自己更伟大的东西,以及在寻求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然而,“无宗教信仰”的群体是宗教转换过程的最大赢家,在香港和韩国增长了30个百分点,在台湾和日本增长了近20个百分点。在越南,无宗教信仰群体实际上出现了净流失:55%的越南人表示自己从小就没有宗教信仰,而现在有宗教信仰的人占人口48%。

香港和韩国是世界上宗教离开率最高的两个地区。在香港,37%的人离开童年时期信仰的宗教,如今不再信奉任何宗教,而韩国紧随其后,为35%。

就一个宗教群体的“黏着性”或“留住其成员的能力”而言,越南基督徒的留住率特别高(95%),东亚国家平均的留住率则在40%到60%之间。

与其他宗教或传统信仰的亲近度

在香港、韩国和越南,自称没有宗教信仰的成年人约占一半或更多。日本和台湾也有相当比例的受访者没有宗教信仰,分别为42%和27%。

这ㄧ类人最不可能表示宗教在他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然而,许多人认为自己与佛教或本土宗教有某种连结。例如,在韩国、日本和台湾,至少有三分之一无宗教信仰的成年人表示他们与佛教的生活方式有关联。

在整个东亚,韩国、台湾和日本有超过一半的成年人表示,除了他们自己信仰的宗教外,他们还另外与至少一种传统有联系。

在韩国,多数基督徒、佛教徒和无宗教信仰者都认为自己与儒家传统的生活方式有连结。而在台湾,约25%的基督徒、40%的佛教徒和无宗教信仰者表示他们与道教的生活方式有联系。

基督徒与东亚地区其他宗教或哲学传统的亲近度是种正向的发现,因为这“可能反映出他们之中许多人并没有对其他宗教采取原教旨主义(或)排他主义的态度,”赖品超表示。

对灵界领域的信仰

在东亚和越南,受访者更倾向表示自己相信神灵等“看不见的存在”,而不是特定的“神”。他们也最有可能说山脉、河流或树木拥有自己的灵魂,并且不相信灵魂存在于人类建造的景观和实体物中。

教育程度对这类灵界信仰的影响令人惊讶。皮尤研究人员表示,教育程度较高的受访者比教育程度较低的受访者更有可能相信有“看不见的存在”。每十个受过大学教育的香港成年人中就有八人这样认为,而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则为64%。

在韩国,基督徒最有可能相信这世上有“看不见的存在”,有80%的南韩基督徒如此认为,相较之下,佛教徒和无宗教信仰者相信有“看不见的存在”的比例分别为62%和41%。在其他地方,如台湾和香港,佛教徒比基督徒更有可能如此相信。

基督徒也是相信天使和魔鬼存在的最大群体。例如,在韩国,比起佛教徒,有更多基督徒认为天使或有益的圣灵存在(69%对54%),以及恶魔或邪灵的存在(63%对47%)。

基督徒也最有可能表示天堂和地狱皆存在,尽管他们更相信前者的存在。

在整个东亚,无宗教信仰者相信世上存在“看不见的存在”的比例从39%到73%不等。

无宗教信仰者里有不少人继续以食物和饮料供奉祖先,92%的越南无宗教信仰者表示他们在过去一年中曾参与祭祀。同时,几乎所有越南人都会烧香祭祖,日本和台湾的成年人中也有80%这样做。

相信奇迹、因果报应、命运、重生和涅槃

皮尤研究人员发现,在香港,学历较高的人比学历较低的人更有可能相信奇迹存在(65%对55%)。

香港基督徒中认为奇迹存在的比例最高(85%),台湾、韩国和越南的基督徒中也有相当多人认为奇迹存在。

因果报应的信仰在整个东亚也很普遍。虽然佛教徒最有可能相信因果报应的存在,但越南(71%)、香港(68%)和台湾(64%)多数基督徒也表示同意。这些地区的基督徒也倾向于表示他们相信命运

有相当比例的基督徒也相信轮回和涅槃。

35%的香港基督徒相信人可以再生(reborn,死后重新复活)——也就是佛教的三世轮回教义——42%的香港基督徒表示自己相信涅槃(佛教的轮回解脱概念)。

宗教与社会的关系

皮尤调查也评量受访者在多大程度上同意“宗教有益于社会”(为生活提供意义和目的),以及宗教能指引人们“做正确的事和善待他人”。

多数受访者都同意这些说法,其中越南和台湾的受访者比其他地方的受访者更加认同这类说法。日本成年人同意的可能性则最小。

基督徒比其他群体更倾向于肯定这些说法。皮尤表示,89%的香港基督徒表示宗教有助于指导人生和改善道德行为,相较之下,佛教徒和无宗教信仰者对此类说法认同的比例分别为78%和76%。

关于宗教领袖是否应参与政治,台湾、韩国和日本的民众最不支持。

在所有受访的地方,多数受访者认为宗教领袖不应该成为政治人物。许多人也认为宗教领袖不应该公开谈论自己支持的政治人物和政党。

皮尤研究人员观察到东亚地区在“宗教认同”上发生的显著变化,提问:“在亚洲,宗教归属感(隶属于特定宗教信仰)的意义有多大?宗教标签是否重要?”

皮尤认为宗教认同仍然很重要:“人们如何描述他们目前的宗教认同以及他们童年时期的宗教归属,往往与他们信奉并实践该信仰的程度相呼应。”

杨凤岗教授认为人们不该“过分解读东亚最常见的宗教是‘无宗教信仰’这一调查结果。”

“‘无宗教信仰’在西方正在成为一种日益增长和令人担忧的现象,但这却是东亚传统上常见的现象,因为宗教认同并不总是最重要的事,”杨补充道。西方其他新的宗教趋势,如希拉教(Sheilaism,将多种宗教的元素混合到个人的灵性信仰中),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在东亚一直很普遍。

“了解东亚的宗教可能有助于人们解读西方当前正在经历的信仰习惯的变化,”杨说。

[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한국어 繁體中文, and 日本語. See all of our Chinese (Simplified) (简体中文) coverage. ]

May/June
Support Our Work

Subscribe to CT for less than $4.25/month

Read These Nex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