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directly to the Content

News&Reporting

逝世:林治平教授,台灣的「傻瓜一世」透過兼收並蓄的事工分享「宇宙之光」

這位企業家及社會服事領袖以獨特的願景全面性地與人分享福音。
|
English简体中文
逝世:林治平教授,台灣的「傻瓜一世」透過兼收並蓄的事工分享「宇宙之光」
Image: Illustration by Christianity Today / Source Image: Courtesy of Chin-Hsiu

治平教授因胰臟癌於4月27日在台北去世,享年86歲。他創辦了一本面向教會外人士的基督教雜誌,並逐漸發展成為一個規模龐大、兼收並蓄的基督教機構。

1973年,在幾乎沒有經濟支持的情況下,林治平創辦了基督教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旨在透過藝術、學術研究和社會工作向非基督徒傳福音。作為基督教社會服務的領袖,他對邊緣化群體的關注促使他在台灣帶領基督教戒毒組織「晨曦會」,並幫助重新確立「伯大尼兒少家園」的願景。

林治平經常在預算微薄的情況下運作事工,這迫使他必須具有企業家精神,並倚靠自己的信仰。

2023年,在紀念《宇宙光》創刊50週年的一期刊物上,林治平寫道:「當我們帶著信心,在上帝的呼召和託付中前行時,上帝一定會帶領我們走過一切艱難困苦,完成我們所肩負的使命。」

1938年5月2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林治平出生於中國中部湖南省的長沙市。由於父親在中華民國空軍服役,經常面對日軍的空襲和重砲,林治平的童年生活並不安穩。在他出生後的頭十年裡,他的家人在中國23個省份中近一半的地區生活過,父母為他取名「治平」,表達他們對兒子有天能理解安定的生活的盼望。

這個夢想直到1948年林治平失去妹妹後才得以實現。他的母親帶著剩下的孩子逃到台灣。10歲那年,林治平已住在台南的農莊裡,接待被毛澤東和共產黨打敗後逃亡至台灣的中國國民黨軍隊。

這樣突然的轉變為林治平的人生帶來不少挑戰。中學時期,學校針對一起入學考試作弊醜聞做出回應,取消林治平的入學資格,儘管他並沒有參與作弊。雖然學校後來恢復了他的入學資格,但這次經歷讓林治平對權力和教育系統充滿蔑視。他經常遲到、曠課,也常和同學打架。

自1952年開始,一個向海外派遣基督徒運動員的美國事工組織Venture for Victory 開始每年向台灣派遣一支籃球隊。受到球隊的運動技能和他們分享的見證的啟發,林治平報名參加他們的遠距聖經學習班,並開始背誦經文。當他讀到羅馬書7:24「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保羅的話與他寫在日記裡的內容幾乎一模一樣,這激起了他對基督教的興趣。

在妹妹的邀請下,他開始參加府前路浸信會的主日學。課程由一位來自大陸的年長女士主持,她為學生們的得救禱告,並懇求他們認真學習上帝的話語。林治平開始積極參與教會活動,並在高一時受洗。

畢業後,林治平在東吳大學攻讀政治,並在政治大學攻讀外交碩士學位,希望從事外交工作。然而,透過禱告,神讓他確信要與年輕人分享福音。正如他的兒子林質修後來回憶的那樣:「我的父親沒有成為地球上一個國家的大使,而是成為基督的大使。」

隨後,林治平成為中原大學人文與教育學院院長和宗教研究所所長。

35歲時,林治平認識了一位希望透過創辦雜誌來分享福音的73歲的美籍華裔基督徒出版商,劉翼凌老先生。他們在台灣的基督教作家聚會上認識,起初,林治平並沒有覺得這是個好主意,回應說他們缺乏資源和人力。但有一天,林治平晨禱時讀到耶穌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的故事。「我很激動,立即聯繫劉翼凌,與他分享我的感受,」林治平說。劉老先生回應道:「別說了,快來幫忙。」

1973年,《宇宙光》雜誌創刊,刊登基督徒的見證及一般性的思考。雖然林治平最初的工作僅限於為這本新刊物撰寫前言,但他很快就接手領導職務,必須努力在人手不足、預算微薄的情況下應付各種狀況。有時,由於沒錢付郵資,刊物只好堆在一位志工家的客廳裡。

1974年,林治平受邀參加在瑞士洛桑舉行的第一屆世界福音傳播國際大會的中文報導編輯工作,這是他第一次出國旅行。當他得知一位被他認為是嬉皮士的人實際上是會議講員時,他非常震驚。

林治平後來寫道:「他(講員)說,你們要向嬉皮傳福音,首先要自己是嬉皮,然後要接納他們的身分,站在他們的立場,講他們聽得懂的基督教的話語。」

這些見解幫助他確立了《宇宙光》的願景,也就是「福音預工」。為了吸引非基督徒的注意,該刊物收錄非基督徒作家的文章,與當代思想接軌。雖然林治平說這種作法有時會遭人反對,但他解釋道,他想有意識地尋找好的土壤,然後播種,「而不是隨意播種,讓種子枯萎。」

隨著時間推移,《宇宙光》開始收到來自地方和國際社會的支持,並在接下來的25年不斷擴大,轉變為基督教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林治平和他的團隊在繼續出版雜誌和另一份月刊的同時,也開設一家基督教出版社、一個諮商中心和一個研究基督教及中國歷史和文化交匯點的研究中心。此外,還成立了詩班和管弦樂隊,透過藝術分享福音。

由於機構事工本質兼收並蓄,而且一度缺乏盈利能力,這讓朋友馬國光形容林治平是「傻瓜一世」,他的事工則是「傻瓜事業」。

「在宇宙光服事是一條孤獨的路。如果沒有百分之八十的傻勁,為事工奉獻的員工是堅持不下來的,」林治平也這樣認為。「宇宙光是一群對信仰執著的基督徒,他們甘願在祭壇上燃燒自己的生命作為燔祭,只為完成能榮耀上帝、幫助人的工作。」

服事他人的渴望促使林治平多次與晨曦會一起到香港、台灣和「金三角」地區做志工,服事那些與藥物濫用和毒癮奮鬥的人。林治平邀請晨曦會戒毒事工來台灣創立機構,並親自成為晨曦會的新主席。

2003年,他成為伯大尼兒少家園的主席,該機構由英國宣教士艾偉德(Gladys Aylward)建立。由於注意到被忽視的台灣兒童人數不斷增加,林治平招募基督徒作為寄養父母入住,希望創造一個具有恢復性的環境。2021年,伯大尼兒少家園啟用一棟12層樓的大樓,透過為合作的夥伴機構,如世界展望會和天使心提供空間,提高服事貧困兒童或有特殊需求兒童的能力。

雖然林治平一生中與宇宙光的關係不斷變化,但他直到去世前仍服事著宇宙光,從未領取過薪水。在他的傳記《傻瓜一世》中,他指出,在宇宙光的工作並非沒有犧牲,然而,「五十年來所獲得的生命回饋,親眼看到許多人,因著宇宙光的工作潛移默化,而產生生命終極意義的改變,我心中就充滿感激、深覺不配。」

「你說我們傻嗎?其實一點也不傻,」他寫道。「若想活出『傻瓜一世』的人生理念,跨越艱難、歡然前行,我們必須有一個比事業成就、權勢錢財利益更大的人生價值觀,引領在前,才能在忙碌、甚至缺乏苦難中,歡唱一齣又一齣生命的樂歌。」

林治平教授的妻子張曉風、兒子林質修和女兒林質心仍健在。

[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and 简体中文. See all of our Chinese (Traditional) (繁體中文) coverage. ]

May/June
Support Our Work

Subscribe to CT for less than $4.25/month

Read These Nex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