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哥林多後書1:8,保羅坦白他曾一度遭受如此多的苦難,以至於他「對生命本身感到絕望」——這是個極了不起的聲明,雖然不是我們期望的基督教偉大使徒會發的那種聲明。
令人驚訝的是,對生命的絕望在聖經裡是一種常見的情緒。先知以利亞曾求上帝取走他的生命(王上19:4);約伯哀嘆他沒有「一出母胎就被送入墳墓」(伯10:19)。傳道書的作者(傳4:2-3)和先知耶利米(耶15:10)也同樣希望自己未曾出生過。
無論他們痛苦的原因是宗教迫害、個人的損失、邪惡在這片土地上的盛行,還是身為神的先知的負擔,「對生命的絕望感」都並非一種不正常的經歷。
我們在今日也能見到類似的趨勢。根據美國疾管局的數據,2021年15-24歲男性的自殺率上升了8%,而根據美國心理健康協會的數據,超過20%的成年人正在經歷精神上的疾病。
對於不斷上升的精神疾病率,總是有幾種可能的解釋——但對那些正在遭受折磨的人而言,他們面對的是更直接的問題:為什麼每天醒來只是為了去承受這些痛苦?
雖然這個問題聽起來可能有點病態,但我們必須知道答案。
生活充滿了各種快樂和美好,但在某個時刻,我們每個人都會面對精神痛苦的挑戰。對我們之中的一些人來說,這種痛苦會被診斷為精神疾病。對另一些人來說,痛苦以生活中各式各樣苦難的形式出現。若我們只承認那些官方診斷的精神痛苦為真正的痛苦,就太不公平了,而且這樣只會為我們彼此帶來極大的傷害。
但這類的痛苦在我們生命的某個時刻必然會出現——即使是上帝的孩子。正如聖經所說,基督徒也不能倖免於苦難。並且我們的痛苦可能會達到一種程度,使我們對生命感到絕望。而當那一天到來時,我們需要一個答案。我們需要知道為什麼從床上爬起來面對這一天是值得的。我們之中一些人每天都不得不面對這個問題。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再那麼以精神疾病為恥的時代,但我認為我們之中多數的人仍然獨自承受著痛苦。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你的心理健康狀況也許是社會可以接受的,但最隱私的痛苦經歷仍得隱藏起來。它自始至終都是你的痛苦,在你的心裡和腦子裡。
我們之間有不少人選擇把自己的痛苦鎖起來,不讓自己的問題麻煩這個世界。而即使得到心理專家的幫助(我強烈推薦你去找他們),醫生也無法為你做出「爬下床」的選擇。他或她可以給你工具和藥物來幫助你,但最終決策仍是在你和上帝之間。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起床呢?
即使生命感覺像個重擔,你的生命仍是上帝的禮物——祂在無限的愛的行動裡,片刻不停地創造及維持住的禮物。這份禮物的好壞並不取決於我們的感覺或我們的經歷。而我們的挑戰是,每天活出這份禮物,即使在最痛苦的時刻。
從床上爬起來迎接新的一天,承受患有精神疾病的日常重擔,或面對人生困境所帶來的如尖刺般的痛苦,是一種敬拜的行為。這個行為宣示著對生命的美好的認可,反抗墮落後的世界所帶來的擊打。這是個將你的身體作為活祭奉獻在主面前,主所喜悅的屬靈決定(羅馬書12:1)。
有時你的心和整個世界會欺騙你。他們會堅持認為生命毫無意義;他們會堅持認為再也沒有快樂、和平或盼望。在這樣的時刻,我們可能會像以利亞一樣喊出:「主啊,夠了」(王上19:4)。但主沒有因以利亞的軟弱或缺乏盼望而責備他,而是派了一位天使在曠野餵養以利亞。
這就是我們所事奉的神:一位在曠野為那些感到無望的人準備一桌飯菜的神。有時,你會發現自己正在那張桌子前。
但當你每天選擇從床上爬起來時,你也為你的鄰舍準備了一張桌子。你用你的存在和行動宣布,生命本身是好的。無論你喜歡與否,你的生命是上帝良善的見證。因此,當我們擁抱我們的存在時,我們向我們的鄰舍大力的證明著那位說:「起來吃吧!」的上帝(王上19:7)。
我們永遠有盼望。上帝沒有——祂也永遠不會——拋棄我們。
對我們之間許多人而言,從床上爬起來有時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正是在這些時刻,我們的見證是最深刻的。我們背負著精神痛苦的重擔是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全人存在的核心不是永無止盡的絕望和痛苦,而是恩典——上帝的恩典。
我們扎根在這樣的恩典裡活著,即使我們的心裡滿是絕望。但當我們的鄰舍看到我們爬下床,親自肯定生命基本的美好時,他們被提醒著,他們的生命也是美好的。
不幸的是,我們之中一些人會經歷極度痛苦的時期,痛苦到無法走下床。在這些時刻,我們需要倚靠別人的幫助,需要他們支撐著我們。
我們能為彼此提供的最神聖的恩慈之一,便是在我們失去所有盼望的時候彼此支撐。無論是傳一條關心或鼓勵的簡訊,或和身處絕望的人坐在一起,或甚至是給他們一個擁抱。
當你的一個鄰舍和你一同擔起重擔的時候,你所收到的恩典有朝一日也能轉為你為他人擔起重擔的恩典。
認知到我們每個人都會在生命的某個時刻遭受精神上的痛苦的事實,並不會削弱生命的美麗。恰恰是在我們絕望的時刻,我們能透過勇敢爬起床,以最有力的方式證明生命的美麗。
終有一天,痛苦會過去——也許是今天,也許是明天,但肯定在與上帝同在的永恆裡。而今天,我們的任務是活出這個真理:我們被創造並存在於世上,是那恩典之神的愛的行為。
O.阿蘭·諾布爾(O. Alan Nobel)是俄克拉荷馬浸會大學的英文副教授,出版過幾本書,包括《起床:活著的重擔和禮物》。
翻譯:Yiting Tsai

Annual & Monthly subscriptions available.
- Print & Digital Issues of CT magazine
- Complete access to every article on ChristianityToday.com
- Unlimited access to 65+ years of CT’s online archives
- Member-only special issues
- Learn more
Read These Next
- Trending
All About That Tenor: Why Men Don’t Sing in WorshipMusic experts say we don't need more "manly songs," but we do need to help lower voices find their place - From the Magazine
Colombian Christians Preached Social Justice. Practicing It Is Harder.The birthplace of “integral mission” is also the epicenter of a migration crisis. It’s difficult to get local churches to care. - Related
New Atheism Is Dead. What’s the New New Atheism?Far fewer British people agree with vitriolic assertions about religion. Still, disbelief in God is on the rise in both the UK and the US. - Editor's Pick
Bold Prayers Made Amy Carmichael’s 55 Years in India PossibleEven by the standards of other missionaries, the Irish woman’s ministry to sexually exploited children was intrep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