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個溫暖的四月夜晚,我的高中棒球隊正在慶祝一場大勝。然後我們的一個教練把我們召集在一起。他用嚴肅的語氣告訴我們,梅麗(Merri),一位我們大家的好朋友和同學,在幾天前一起慘烈的交通事故後掙扎了幾天還是去世了。我和我的隊友們立即失聲痛哭。看台上的一位同學說,我們哭的聲音像獵槍突然轟炸那樣,在我們所處的東肯塔基州棒球場周圍的山上迴盪。
我們冷靜下來後,我和許多隊友前往梅麗生前聚會的教會。在那裡,她的牧師邁克(教友們都叫他邁克弟兄)和教會成員正聚集在一起討論如何幫助當地的青少年面對她的死亡消息。
我記得我和隊友們坐在欣德曼第一浸信會教堂(Hindman First Baptist Church)純淨的禮拜堂裡一排座位上。其中一位跟梅麗一樣是基督徒的同學翻開了約翰福音3:16,然後他慢慢地唸了這節經文給我聽。
「賈維斯,這就是生命的意義,」他說。那是我印象中第一次聽到約翰福音3:16。那個時候,深受悲痛和震驚打擊的我,並不知道這節經文對我接下來的一生意味著什麼。但隊友對經文的解釋既震撼了我,也讓我沉默不語。
在隨後的日子裡,因著梅麗的信仰及死亡的消息,我開始思索自己生命的有限性及將我的生命交給耶穌基督的必要性。稍早前,在我去醫院看望梅麗時,她的教會成員已多次向我講述過福音。
幾週後,在1996年4月22日的一通電話中,邁克弟兄帶領我歸向了主。那年我17歲。邁克弟兄為我施洗,我成為梅麗教會的成員。我是這個教會歷史上第一個加入的非裔美國人。
這個團契深深地愛著我——甚至比我自己的一些家人還愛我。他們教會我許多關於愛上帝、愛鄰居、福音以及基督王國的多樣性等道理。那一年,我並不是我們高中裡唯一成為基督徒的人。梅麗的過世使我所在的這有著幾千人口的小縣裡多了幾十個基督徒。幾個月來,新信徒們不斷要求要接受洗禮。
當我還是一個非信徒時,約翰福音3:16的內容對我來說既新鮮也令人困惑,即使當我成為新信徒後,仍有同樣的感覺。在欣德曼小鎮這一波屬靈復興之間,我上台講道並分享我的見證,但我仍對這節經文感到驚嘆。但也許不少在基督信仰裡長大的人會在信主中年後忘記其他如約翰福音3:16這類的經文裡帶有的力量、真理和意義。
這些常見且大家都很熟的經文似乎就像基督教信仰的ㄅㄆㄇ——若想吃屬靈的麵包牛奶,就必須加緊成長越過的階段。但是,如果我們抱持著這種態度,我們可能會忘了福音的核心要素,因而錯過聖經裡更深層次且豐富的真理。
信主後,我開始向家人及摯友分享我的信仰和約翰福音3:16的真理。我經常向撫養我長大的叔叔談及成為基督徒後的生活。一天晚上,他板著臉看著我說:「賈維斯,我知道約翰福音3:16」。然後他逐字逐句地對我背誦出這節經文。「你記得一字不漏!」我跟他說,「這就是為什麼你需要把你的生命交給耶穌,因為『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叔叔知道這節經文。他甚至會默背它。但他從來沒有真正相信這節經文。
幾個月過去後,我開始感覺到對全職事工的呼召。在教會的鼓勵下,我首先在教會ㄧ年ㄧ度的青年主日禮拜上講道,有幾個年輕人當日決志信主。看到上帝如此的工作,我的教會決定繼續舉辦這樣的禮拜。說實話,我的講道很糟糕。我沒有受過任何神學訓練;我只知道耶穌拯救了我,我希望其他人也能得到拯救。
在叔叔開始參與禮拜,聽我講道,看到人們的反應及知道我在家裡的生命樣式是如何改變的,一天晚上,我叔叔在呼召中把他的生命交給了耶穌。邁克弟兄為叔叔施洗,他成為我們教會歷史上第二個非裔美國人成員。很快的,其他與我親密的家人和朋友也同樣將他們的生命交給了耶穌,因為他們聽到並相信了約翰福音3:16裡關於上帝對世界的愛的信息。
我如今知道,約翰福音3:16是整本聖經中最知名的經文之一。它經常被用於傳福音,就像在我個人的經歷及我向別人解釋基督的呼召時一樣。由於這節經文出現的頻率及其直接了當的信息,基督徒有時可能會忽略這節經文的力量。它既不是陳詞濫調,也不是成熟的基督徒不再需要複習的初階信仰ㄅㄆㄇ。相反的,約翰福音3:16蘊含著生命之道。
尼哥底母是一個猶太領袖和法利賽人,就像今天在教會裡長大的許多基督徒一樣。第一世紀的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也是個法利賽人,他告訴我們法利賽人非常熟悉於聖經和傳統上對經文的解釋。他形容法利賽人為「那些被認為最善於精確解釋其法律的人」。所以尼哥底母是個從事複雜的、注重細節經文研究的專業人士。
當尼哥底母在約翰福音第三章與耶穌交談時,他一開始就說他知道耶穌是從神而來的老師(約翰福音3:2)。但耶穌隨後讓尼哥底母感到驚訝,祂說,尼哥底母對耶穌身為一個「好拉比」的認知是不夠的。僅僅肯定耶穌是從神而來的老師是無法進去神的國度。耶穌說,尼哥底母必須重生。尼哥底母很困惑,因為他以為耶穌指的是肉體的出生,而不是靈性的出生。所以,耶穌用以西結書36章25-27節裡使用的語言來提醒他這些先知曾說過的事,而他理應對這些經文很熟悉。
耶穌繼續講述在民數記21章裡火蛇之災的故事,當時上帝放過了那些看著摩西舉起銅蛇的百姓。耶穌說,上帝也將同樣舉起他的兒子(在十字架上),這樣,每一個憑著信心仰望祂的人都將得到永生。然後他給尼哥底母講了約翰福音3:16的真理。
我們很少像尼哥底母那樣,對耶穌的信息動容,卻常常像尼哥底母那樣,對某段經文過於熟悉,以至於我們沒有仔細的反思它,錯過了被上帝的話語改變的機會。
身為一個學者和基督徒,我對約翰福音3:16和整本約翰福音的理解有了很大的增長。我如今知道了我當年不知道的事。約翰福音3:16是耶穌給尼哥底母的福音信息裡很關鍵的一個部分。但它並不完全是為了傳福音。因為我逐漸理解這節經文裡包含著對全世界的承諾、對我們個人的挑戰,同時也是對成熟的基督徒的安慰。

但這節經文也包含著這個問題:我是上帝所愛的世界的一部分嗎?你是嗎?約翰在他的福音書中以多種方式使用世界(κόσμος)這個詞(如在約1:10和3:19)。在約翰福音3:16,他用世界(κόσμος)來意指語言、部落、民族和國家。
例如,在約翰福音12:19,耶穌在勝利的歡呼聲中進入耶路撒冷後,法利賽人對耶穌擁有大量的追隨者感到焦慮。他們彼此抱怨著說,「看哪!全世界都隨從他去了!」。這當然可以說是誇張的說法。但從上下文來看,情況並非如此。緊接著這個抱怨,約翰記錄了法利賽人對想和耶穌說話的希臘人的擔憂(12:20-21)。法利賽人擔心耶穌的追隨者包含來自「世界」其他地方的人。至少他們的一些擔心裡似乎包括了:耶穌歡迎來自其他民族的人。因為他們擔心耶穌的事工的影響會不斷擴大。換句話說,約翰福音3:16中所說的「世界」既指猶太人,也包括外邦人。
神所愛的世界確實包括你和我。每一個民族都被包含在內。
不過,「身為這個被愛的世界的一部分」這個真理並沒有為我們帶來持續性的安慰。當生活是如此艱難,當其他人對我們造成如此多的傷害時,有時很難感受到這份犧牲式的愛。
對我而言,悲傷以多種不同的形式出現。我和妻子於2013年和2020年分別失去了兩個胎兒。在2018年,撫養我長大的我所深愛的阿姨以很痛苦的方式死去。在我跟隨耶穌的26年裡,為我帶來直接性的痛苦的人,大部分是那些自稱喜愛約翰福音3:16這節經文的人。(需要澄清的是,我從基督裡的弟兄姐妹那裡經歷到的愛是極巨大的,而非基督徒也同樣會為我帶來巨大的逆境。)
當我想到自1996年以來我們國家和全世界所經歷過的所有種族衝突時,我的隊友當年的話所帶來的力量持續激盪著我。他是我的隊友,同樣是個人類。但世界把他種族化為白人(他是膚白的美國人),而世界把我種族化為黑人(我是多民族混血的非裔美國人)。當他向我讀這節經文時,上帝在我們的互動中向我們展示了這節經文的強大真理。
那天晚上,他唸約翰福音3:16給我聽的這個行為背後的意義,比我最初意識到的還要大得多——那不僅僅是對信仰的召喚。我現在非常珍惜這節經文對我們身為基督的追隨者在祂救贖的國度的多樣性的教導——上帝的願景是在基督裡救贖來自各種語言、部落和國家的人;用聖靈的力量改變他們的生命,使他們愛上帝和彼此;並使他們成為祭司的國度(彼前2:9;出19:6)。
約翰福音3:16不斷支撐著我。它提醒我,上帝的愛根植於祂在耶穌身上犧牲的真實行動。當我們感到不被愛和不受歡迎時,約翰福音3:16的真理很重要。在我們剛認識耶穌時會這樣認為。但這節經文在我們與耶穌同行的中途以及在我們走到生命的盡頭時,都依然是個重要的真理,持續的鼓勵著我們。
約翰福音3章16節的意思確實和我當初理解的一樣。我想對那些還不了解福音的人說:這段經文有效地總結了救贖的信息,對青春期時的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
對我姑姑而言,這段經文是她與基督同行的開始及結束,時間跨度為六個星期。在她的生命即將結束之際,在重症監護室裡,我姑姑相信了約翰福音3:16的真理,接受基督為她的信仰。她將在永恆裡活著。我在我她的葬禮上以這節經文和她的救恩經歷來講道。
也許這一且都看起來太簡單了,但事實並非如此。約翰福音3:16所蘊涵的美麗真理中包含著這一點:耶穌在一個人相信祂的那一刻就拯救了他/她。
我的老隊友和我將在未來的某一天再次見到梅麗和我的姑姑,並與她們及歷代所有的聖徒同在。在耶穌再來的大日子裡,我們將一起敬拜祂——這位猶太裔的彌賽亞,復活的君王——在天國裡,每一種語言、每一個部落、民族和國家都將一起敬拜祂,因為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
賈維斯·J·威廉姆斯(Jarvis J. Williams)是南浸信會神學院的新約釋經學副教授,也是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中城Sojourn教會的牧師。他的書包括《救贖王國的多樣性》和《聖靈、倫理和永生》。
翻譯:Yiting Tsai

Subscribe to Christianity Today and get access to this article plus 65+ years of archives.
- Home delivery of CT magazine
- Complete access to articles on ChristianityToday.com
- Over 120 years of magazine archives plus full access to all of CT’s online archives
- Learn more
Read These Next
- Trending
A Tale of Two New York City PastorsOne formed me. The other entertained me. - From the Magazine
Eve’s Legacy Is Both Sin and RedemptionThe first woman tried to get free of God. But when she aligned herself with God’s purposes, she became the ‘Mother of All the Living.’ - Related
Don’t Pretend the Ugandan Homosexuality Law Is ChristianNot everything that’s a sin is a crime—let alone one punishable by death. - Editor's Pick
Theological Education Can’t Catch Up to Global Church GrowthUnless seminaries leave the ivory tower for local leaders in the public square. Like these ones h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