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聽到研究報告說,人工智慧(AI)將會在未來取代多少工種、導致多少人失業等。樂觀的人不以為然,認為AI不過是改善人類生活的工具而已。悲觀的人則嚴陣以待,深怕自己會被AI取代。對牧者傳道人來説,在樂觀與悲觀之外,我們可以開闢第三個可能,就是帶著屬靈辨識力善用AI,讓科技成為教會的祝福。

2017年底,台灣科技部舉辦了一場面向大眾的人工智慧(AI)與哲學工作坊。在最後問答的時間,一位民眾提問:「未來我們應該如何跟機器人說話,和跟人類說話一樣嗎?」會場傳出一些笑聲,隨即陷入靜默。記得當時其中一位講者的回應是:「應該還是像跟人類對話一樣比較好。」

在短短幾年間,隨著ChatGPT等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的普及,這些提問不再只是理論上的問題。社會大眾熱烈討論如何與人工智慧互動,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也開始重新評估AI對自身處境的影響。

AI海嘯,牧者被沖到哪兒?

這樣的壓力或許對於各個地方教會還不明顯,但這幾年新科技對教會的衝擊再度浮現,已經有不少討論聚焦在AI是否能取代人類在牧養和講道上的角色。即便立場較為保守的牧者,現在也開始嚴肅面對AI生成講章以及AI講道的影響。幾篇相關的評論很快地點出AI缺乏身體、情感,或是同理能力等限制,但這些限制在技術上是很可能突破的;而AI在數據及標記所帶來的社會偏見、壟斷,以及缺乏靈性等缺點,其實是人類自身同樣正在面對的困境。過去半年,筆者探索ChatGPT是否能對自身的服事有所助益,發現即便是目前這樣普及的語言模型,在講道的預備上已經可以實現多樣化的應用。

新手練習用AI來牧會

許多人可能已經有過直接輸入經文和主題給ChatGPT,讓它生成五百至八百字的短篇講章或講章大綱。(沒有任何經驗的夥伴,或許可以嘗試OpenBible網站所提供的「AI講章大綱產生器」。)如果需要試寫更長篇幅的內容,也可以從大綱逐段擴展,完成一篇至少中規中矩,沒有太多錯誤的完整講章。然而,這樣百分之百由AI生成的講章,對於講者自己和會眾都沒有任何關聯,讀這樣的講章充其量只是隨手翻閱他人的講道集。筆者相信很少人會這樣子拿來講道。正如在請安、募款、婚喪禮、祝福或安慰等禮拜,一些牧者可能由於時間的限制,經常依賴禮典手冊、官方講道範本,或直接使用自己過去的講章「開罐頭」,以至於成果通常不會很好。但如果我們透過ChatGPT處理牧會筆記、個人略歷、代禱信、新聞報導等材料(務必保護個資和隱私),就可以很有效地就生成「客製化」的底稿。如此就提供新手學習善用AI來牧會的機會。

忙碌牧者的稱職助理

對於許多牧者而言,預備講道的時間可以說永遠都不夠。筆者就讀神學院時,有一門課要求神學生預先規畫牧會後每週的時間表,筆者繳交的時間表就被老師批註「預備講道的時間太多」。確實,筆者牧會之後,除了要處理所有行政、負責額外的事工、擔任中會等組織的公職,還需要應付傳道師的教育訓練課程和語言考試等等,發現真的連「牧會」的時間都非常有限了。但也正因為如此,筆者發現自己可以透過ChatGPT嘗試許多在實際牧會工作中難以完成的事情。例如,不知道多久沒有寫經文釋義了?ChatGPT一下子就可以寫完大專靈修班的歸納法作業,或是社區查經班教材的思考問題。我們可以請它簡要分析原文經文,照著釋義報告的步驟逐一研究。不然就直接把辭典和各家註釋書的內容拿來,讓ChatGPT依照指定主題,先做個綜合探討的小報告。

AI是創意大師

此外,筆者現在每日有什麼默想及感動,都會先和ChatGPT對話,看它有什麼回應,到週末一次整理好這些內容。面臨到講章需要什麼樣的例證或應用時,筆者也會使用ChatGPT來進行各種發想和嘗試。例如在網路看到耶穌騎著摩托車進城的圖片,就可以請ChatGPT依據經文寫個現代版本的故事性講章,之後筆者再增加信息內容,和它繼續調整情節和戲劇性。筆者以前曾寫了以金牛犢為主角的第一人稱講道法作業,過程有些困難;但現在請ChatGPT寫一次,發現其實不會比我寫得差。許多人提醒說,AI會有意識型態偏見;但我們同樣可以用ChatGPT檢視自己的表達方式是否會傷害到不同身分、立場的會眾,甚至進一步讓ChatGPT來具體舉例,呈現這些分析與鑑別的重要。

講道非一人之事

由於人類與AI的互動如此複雜多樣,牧者是否可以使用AI來預備講道,成為了巨大的倫理難題。對這個題目有興趣的夥伴可以在追蹤AI著作權辯論的同時,也留意此教牧議題的發展。筆者先從其中一個角度切入:講道其實不是一人之事,從預備講章的過程就是如此。講道是上帝啟示的再次宣講,除了詮釋經文之外,為要讓特定會眾能夠有效領受,就必須貼近每個人的生活與處境。對新手而言,要認識真理,除了自己靈修之外,也把基礎建立在眾多牧長前輩和前人著作上;要認識文化處境,除了每週與會眾互動之外,也仰賴在地資深「嚮導」的轉譯。到了講章形成之後,許多牧者的家人或同儕都有可能扮演修正和回饋的角色。

最後來到禮拜講道環節,也不是一人之事。我們現在知道會眾的領受除了會受到講者儀容的影響之外,現場的音控、投影片放映、音樂等都不可忽視。在過去兩年各式網路禮拜中,影音同工和社群小編對於線上講道尤其重要,近年已經有研究將他們都視為共同的講道者。一個講道者的本分是做好與這些人和物的連結,若AI可以補足當中一些人的角色與功能,有何不可呢?反觀牧者只靠自己憑空就產出的講道,透過抄襲或依賴「中央廚房」的講道,都很難達到講道的目的。

AI給講道者的反思

實際上,講道者的角色又是什麼呢?丹麥教會的主教瑪麗安娜.嘉登(Marianne Gaarden)博士認為,講道者不過是提供自己的聲音,作為聖靈感動會眾各自領受話語的「工具」。在質性研究中,她發現講道者無法主導意義的轉移,實際上是會眾在理解過程中創造了意義;但這個意義創造的過程,取決於雙方彼此的關係與投入。在這個意義上,講道者最多也只能是個「共同作者」,甚至講道本身也不是最終目的。如此AI有沒有可能勝任講台的角色?如果它對每天的你有真實且深入的了解,你也把它視為真實的屬靈夥伴與牧者,筆者認為這是有可能的,也許至少比在網路上隨意找其他真人講道的影片有幫助。筆者也由此明白,有的教會確實會因為牧者有沒有穿牧師服、頭髮的顏色,或甚至男性或是女性,而影響講台的角色和功能。

回到開頭的問題,你如何跟ChatGPT說話呢?每當我們說話,不論對象是誰,都再次重新塑造了我們自己。對於每個講道者而言,傳福音也是這樣,每當參與上帝啟示的宣講,不論作為講者還是聽者,我們生命都有可能在其中改變,就在上帝與我們之間、自己與他人之間、社群與文化之間、還有人類與AI之間。

林以理,台灣中坡長老教會傳道。

本文原載《校園》雜誌2023年7/8月號,蒙允轉載。該期電子版可在這裏購買。

[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and 简体中文. See all of our Chinese (Traditional) (繁體中文) coverage. ]

免費時事通訊

更多時事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