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忠實的聖經讀者來說,《歷代志》(直譯的名稱為「編年史」)的存在可能看起來有點莫名其妙。在閱讀時,我們可能會想,我以前是不是曾讀過這一段?簡短的回答是:是,也不是。

《歷代志》上下冊重述了《撒母耳記》和《列王記》中關於以色列和猶大的一些故事。但作者還透過加入新的材料並擱置其他故事,以全新的視角講述那些年發生的事。作者決定保留哪些內容、增加哪些內容並不是隨意的決定,而是有意為之。如果我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作者心中有個獨特的訊息,值得今日的我們借鏡。

首先,《歷代志》上跟下中只有50%的內容重複了《撒母耳記》和《列王記》的內容。一方面而言,這是很大範圍的重疊,另一方面而言,這也意味著《歷代志》有一半的內容是全新的——這也意味著我們不能忽視這些內容!

雖然《歷代志》的內容與先前的資料重複,但它是在先前的書成書100多年後才編寫的——這讓作者有了後見之明,並有機會以此書回應作者身處的那一代人所面臨的一系列新挑戰。當時,猶太人剛從流亡中回歸,面對重建耶和華在耶路撒冷的聖殿的艱鉅任務(尼布甲尼撒王曾摧毀了這座聖殿)。這項任務深刻地塑造了《歷代志》上下冊的背景。

如果將《歷代志》及《撒母耳記》和《列王記》並列閱讀,你會發現新的資料主要集中在兩個主題:大衛和聖殿。作者在大衛的家譜和大衛遺產的細節上花費了更多時間。雖然《列王記》專注於詳述北方的以色列國,《歷代志》則強調大衛後裔所統治的南方猶大國。

同樣的,作者也增加了有關聖殿的內容。我們讀到大衛準備建築材料的過程,以及所羅門建造聖殿和獻殿的更多細節。作者也向我們講述了跨越數百年的五次不同的聖殿修繕工程。我們聆聽了不同君王在聖殿中的禱告,了解利未人之中哪些人被指派執行哪些與聖殿有關的任務。

這兩個重要的主題——「大衛」和「聖殿」——在歷代志一開頭列出的家譜裡顯而易見。是的,我可以理解人們想略過本書開頭整整九章家譜的心情。但是,如果你這樣做,你可能會錯過關於作者重視哪些細節,以及為什麼重視這些細節的重要線索。

儘管家譜篇幅很長,但它們並沒有對以色列所有12個支派進行公平而詳盡的描述。相反的,它們特別關注大衛家族和利未支派,因為他們的後裔是主要被呼召至聖殿中侍奉的人。

如果將《歷代志》與《撒母耳記》進行比較,你可能會注意到另一件事,那就是作者省略了大部分關於大衛的不光彩故事。

在歷代志中,大衛沒有佔拔示巴的便宜,也沒有失去對兒子們的控制。作者並非不知道大衛的失敗;很明顯的,他在寫作時面前擺著撒母耳記,因為許多故事都是從撒母耳記中逐字摘錄的。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講述大衛掙扎於罪的故事無法達到作者的目的——除了其中一個事件。既然例外常常驗證了潛規則,我們就必須仔細地看看它。

在《歷代志》中,大衛的形象本來是清清白白的,但作者卻把大衛不明智的舉辦人口普查的故事寫了進去:當時大衛命令指揮官計算他們戰士的數量。大衛沒有相信上帝對他們的保護,結果為他的國家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要理解為什麼這個故事會出現在《歷代志上》第21章中,我們必須密切注意大衛的行為的後果。大衛沒有聽取他的指揮官約押的建議,要求進行軍事人口普查。這次行動既是對大衛對自己權力的炫耀,也是對上帝的保護失去信心的表現。但當普查結果出來後不久,大衛就意識到自己犯了罪,並祈求寬恕。

作為回應,上帝允許大衛從三個選項中選擇自己的後果:「或三年的饑荒;或敗在你敵人面前,被敵人的刀追殺三個月;或在你國中有耶和華的刀,就是三日的瘟疫,耶和華的使者在以色列的四境施行毀滅」(代上21:12)。大衛選擇了最後一個方案,決定將自己和王國交託給上帝。

這場瘟疫確實是毀滅性的,由於大衛的愚蠢,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死亡。但在這場審判中,耶和華對這個國家展現憐憫,阻止祂的天使毀滅更多的人——這一刻,就像在摩利亞山上一樣,亞伯拉罕正要殺死他的兒子以撒時,耶和華呼喚他住手(創22:9-14)。作者也告訴我們,當瘟疫停止時,耶和華的天使究竟在哪裡——「站在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場那裡」(代上21:15)。

這個地點對全書的情節至關重要。禾場(打穀場)是人們處理收穫的穀物的地方,人們用重型設備拖著麥稈,將穀物和麥秸分開。在適當的情況下,他們會在山頂上進行這項工作,這樣風就可以吹走糠,只留下營養豐富的穀物。

於是,大衛從耶布斯人手中買下這個山頂上最好的打穀場,在那裡建造一座祭壇,用來獻燔祭和平安祭,以恢復與耶和華的團契,感謝祂的憐憫。值得注意的是,「耶和華就應允他,使火從天降在燔祭壇上」(代上21:26)——這戲劇性的回應與會幕建造時的情況如出一轍(利9:24)。大衛合理地得出結論,這裡將是建造聖殿的最佳地點,說:「這就是耶和華神的殿,為以色列人獻燔祭的壇」(代上21:31)。不過,大家可能還記得,最終執行這項任務的不是大衛,而是他的兒子。

作者最終在《歷代志下》以戲劇性的手法將這些線索串聯在一起:「所羅門就在耶路撒冷耶和華向他父大衛顯現的摩利亞山上,就是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場上,大衛所指定的地方,預備好了,開工建造耶和華的殿。」(代下3:1)——在那裡,上帝向大衛施恩,饒恕了以色列人;在那裡,上帝也存留以撒的性命。作者不想讓我們錯過這一點!

但是,為什麼作者要在描寫大衛正面形象的書中講述這個不光彩的故事呢?人口普查這個錯誤的決定至關重要,因為它最終導致大衛確立所羅門建聖殿的位置——這正是本書的另一個關鍵主題。就在這個地方,上帝向以色列人施展恩慈,為祂的同在及祝福提供戲劇性的證據。

作者希望向他那一代人強調重建聖殿的重要性,並重新召集那些在聖殿中服事的人。這群人迫切地需要一種來自過去的延續感,以及「上帝的同在」會再次賜福他們的群體的保證。如果我們跳過歷代志,認為它們只是在「說重複的故事」,那麼我們可能會錯過上帝對我們的世代的呼召,也就是我們應優先建造聖殿。

免費時事通訊

更多時事通訊

今日的我們正面臨類似的任務:在全球疫情過去後,教會應如何重建?在教會經歷如此多公眾性的醜聞和分裂後,我們該如何恢復?然而,我們這一代人的任務不是重建一座有形的聖殿,而是重建我們作為基督肢體的集體身分感。特別是在崇尚個人主義的西方,《歷代志》闡述著一種現代教會急需的糾正。教會的重點不在於,而是關乎上帝的子民在世上做上帝的工作。透過理解我們共同的使命,我們可以重新找到我們身為教會的目標。

使徒保羅如此寫道:

重建聖殿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項目。正如保羅和索提尼在其他地方所說,「豈不知你們是神的殿,神的靈住在你們裡頭嗎?」((林前3:16)。保羅強調了複數的「你們」。沒有人會為了欣賞一塊磚頭而去參觀一棟建築物,但是,人們會對一座由成千上萬塊精準擺放的磚頭所組成的建築物肅然起敬。

對今天的我們來說,聖殿的建造包括定期聚會、一同尋求上帝、學習彼此相愛,以及探索如何在我們的時代一同用我們的生命榮耀上帝。任何ㄧ個人都無法單獨向注視著我們的世界展示上帝的榮耀。重建上帝的家是個集體性的計畫,我們需要彼此參與在這個計畫裡。

卡門·喬伊·伊姆斯(Carmen Joy Imes)是拜歐拉大學(Biola University)舊約副教授,著有《承受上帝之名》(Bearing God’s Name)和《成為上帝的形象》(Being God’s Image )。她目前正在撰寫下一本書《成為上帝的家人:教會為何仍然重要》(Becoming God’s Family: Why the Church Still Matters.)。

[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and 简体中文. See all of our Chinese (Traditional) (繁體中文) cover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