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擔心這些人只會拖累我,」扮演電腦科學教父艾倫·圖靈的演員在電影裡自信滿滿地說。2014年的傳記片《模仿遊戲》將圖靈描繪成一個孤獨的、改變世界的天才,他不情願地接受一些不如他聰明的同事的幫助,這些人只會影響他工作的效率,而且他必須瞞著這些人,隱藏可能會危及他的資格、職業和性命的秘密。但結果證明,他需要朋友的幫助來保住工作,他們一起破解了納粹的恩尼格瑪密碼,並建立第一台電腦的原型模型,圖靈機(這是歷史,不是劇透)。

圖靈對智慧計算機發展的眾多貢獻之一是「圖靈測試」,一種旨在探究機器是否有能力表現出人類觀察者可能會誤認成「人類行為」的智慧行為的方法。不用說,我們今日在人工智慧方面已取得長足的進步,在成功地設計出能在許多方面與人類自身的認知能力相匹配(甚至超越)的計算機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自己正處於一個混亂的戰場——在這裡,悲觀的末日預言家對人工智慧將帶來的災難以及烏託邦式的科技樂觀主義宣言正爭奪著人類的靈魂。

引導著這些科技發展的,是一個強而有力的隱喻(metaphor):人腦就像計算機。而我們越是使用這個隱喻,我們就越容易相信它。然而,當這種思維模式滲透到我們的集體無意識中時,它也遭到越來越多的抵抗。

想ㄧ想哲學家和認知科學家馮·蓋爾德(Tim van Gelder)在1995年的論文裡所說,「如果認知(Cognition)不是種計算(Computation),那認知是什麼?」在這篇文章中,他認為圖靈機(一種計算模型)對理解人類認知模式的幫助不如他所形容的「動態系統(dynamical system)」——這種系統會不斷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在自動的取捨關係中做出反應和調整,而圖靈機只專注於解開一個特定的方程式。

換句話說,我們的大腦一直在成長,並且不斷適應我們的世界;它們不是按照特定結果的固定演算法來編程的機器。

賦予無形以形態

在她的新書《你是一棵樹:滋養生命、思想和禱告的其他隱喻》(You Are a Tree: And Other Metaphors to Nourish Life, Thought, and Prayer)裡,作者喬伊(Joy Marie Clarkson)探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隱喻。當我們急於採用並融入一些強大的隱喻時,我們很容易忘記隱喻的定義是「不完整的近似」。正如喬伊在引言中解釋的,「這就是為什麼法國哲學家保羅·利科(Paul Ricoeur)提出一種可被稱為『隱喻張力』的理論概念⋯⋯介於字面解釋和隱喻解釋之間。當注意到隱喻的盡頭時,我們不得不更密切地關注為什麼事物實際上並不是我們所描述的那樣。

喬伊是新一代訂閱型作家和思想家的典範,他們透過分享自己的想法,將日記式的觀察與研究和寫作專案相關的博學筆記融合在一起,從而贏得讀者。讀著她的書感覺更像與老朋友喝咖啡敘舊,而不是坐在遙不可及的聖人腳下。

雖然馮·蓋爾德和喬伊在抵制「人類大腦即電腦」的隱喻上找到共同點,但相似之處也僅止於此。馮·蓋爾德的寫作風格綿密而數學化(如果你喜歡數學,會更被他說服),並仍然使用一種基於機器的隱喻來描述人類的思維。另一方面,喬伊是來自倫敦國王學院的神學和文學學者,她的文字流淌著對詩歌、文學、故事和聖經的熱誠,透露一種跳脫框架的風趣和對日常奇蹟的開放態度。她堅持使用更多農業和自然主義的隱喻,認為電腦「作為人類豐盛生命的系統性隱喻」是「不完整且不寬容的」。

正如她的書名所暗示的,喬伊認為你不像一台電腦(被設計以完美的效率工作),而更像森林中的一棵樹。樹與圖靈和他的同僚一樣,需要周圍樹木的根系支撐,才能在貧窮和富足的季節中茁壯成長。

《你是一棵樹》一開篇就極具說服力地重新介紹隱喻的概念,揭示隱喻「能如何巧妙地塑造我們」。隱喻不僅僅是一個人華麗語言工具包中的另一種詩歌類型工具——它們可以賦予無形的、難以表達的感受或想法以有形的形式,從而產生自我理解的「啊哈!」時刻。

喬伊分享她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是如何被迫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這讓她覺得自己就像一株盆栽,根只能紮得這麼深就又要走了。據她回憶,盆栽的隱喻「讓我痛苦,但也讓我滿足」。一個好的隱喻是自由的,因為它允許我們「講述我們的經歷」,並「賦予這些事情形狀,這樣我們就可以直視它們、談論它們,向其他人展示它們,使它們能被見證,甚至可能被理解」。透過隱喻,我們可以理解他人,也可以被他人理解。

然而,拙劣的隱喻可能是危險的。無益處的對比不僅讓概念更不清楚,而且會誘使我們賦予自己和他人誤導性(甚至降低人性尊嚴)的特質。喬伊指出,「人類大腦即電腦」的隱喻將最高價值放在生產力上,這可能意味著生產力較低的人是有缺陷或過時的,因此相較之下更可有可無。這個隱喻暗示著,如果你不能更好地發揮效用,你就更沒價值。

因此,隱喻並不是中性的。無論我們有意識地選擇隱喻,還是無意識地吸收隱喻,它們都會對我們的生命產生微妙而強大的影響,而與隱喻抗衡可以在我們個人的靈命塑造旅程發揮關鍵作用。

在確定了以機器作為隱喻的缺陷後,喬伊保留了大部分的章節來解讀一系列更好、更豐富的隱喻(以及隱喻中的隱喻)。她以一種耐心且令人愉悅的蜿蜒方式,追溯這些隱喻在聖經、文學和日常生活中的展現。喬伊從詩歌、繪畫、電影、歌曲甚至建築中選取實例和建議,進一步幫助讀者思考。

陳腔濫調的智慧

《你是一棵樹》是一本富有啟發性的指南,介紹了我們對上帝和我們自己的生命所使用的隱喻,這本書告訴我們如何透過默想隱喻,讓隱喻的深層含義對我們說話。喬伊的深度和洞察力來自她所涉及的許多隱喻——例如「智慧是光」或「生命是一段旅程」——這些片語你可能已聽過無數次,甚至覺得有點陳詞濫調,然而,喬伊總能為這些乍看之下老生常談的語言注入新的活力。

由於本書採取默想的形式,有時寓意深遠,某些篇章可能會比其他部分更有趣,取決於特定讀者對特定隱喻的共鳴程度。但當某些部分無法引起共鳴時,隱喻也可能會開始感覺有些單調,作者在章節之間意境貫穿的結構方式也可能會讓人感覺沒有重點。因此我建議大家以較短的篇幅(每章一至兩次)閱讀本書,而不是一口氣閱讀大量篇幅。作為一本頁數相對不算多的書,《你是一棵樹》涉及許多內容,有點像大學課堂在某領域的入門課本。不過,這本書充滿真知灼見,如果你留心細品(正如作者經常提醒我們的那樣),應能從中獲得大量深刻的、有可能改變你視野框架的見解。

免費時事通訊

更多時事通訊

在最後一章中,喬伊仔細闡述「人生是一段旅程」的隱喻,承認自己在書寫這些普通短語時面臨著棘手的平衡問題。她說,「我意識到,我正危險地接近成為家居園藝商店裡一塊可笑的心靈雞湯牌匾:人生的意義不在於目的地,而在於旅程。」之後,她半開玩笑地提出一個哲理問題,「但是,人生是什麼,旅程是什麼?」透過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探討,喬伊撕開陳腔濫調的面紗——這種面紗往往掩蓋住最簡單卻最深刻的真理。

在反思人生為何真的是一場旅行時,喬伊提到奧古斯丁所稱的「不安分的渴望感」,或者用她的話來說,「德國存在主義者可能稱之為Unheimlichkeit,一種激進的無家可歸感」,她再引用加繆、海德格、詹姆斯·K·A·史密斯和《魔戒》等人的思想,進一步闡述這一觀點。我自己身為一個第三文化小孩(一個對「家」和「歸屬感」等概念有複雜情感的人)對這樣激進的無家可歸感有極大的共鳴。我將在自己的寫作中更多地探索這一點。我相信,至少會有一個畫面或想法(也許不只一種)也能同樣引起你的共鳴。

Raed Gilliam是一名作家和電影製作人,也是CT Media的副製作人。

[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and 简体中文. See all of our Chinese (Traditional) (繁體中文) cover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