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结束一堂关于“《新约》罪的神学”的课,一位学生想在课后继续与我交谈。她沉思的表情让我有些警觉,我脑子里开始飞快地思索着所有可能冒犯到她的言论。在所有人离开教室后,她坦白地说:“我哥哥是同性恋。他上周告诉我们全家,我想知道你会怎么想。”

在所有类似的情况下,我的内心总是充满怜悯。关于人类性倾向的对话并不简单。你不能只跟人们讲几句圣经经文,就把他们打发走,指望他们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你必须耐心地解答他们的问题、顾虑和疑惑。这些对话往往带有沉重的情绪,如恐惧、罪恶感、痛苦或羞愧。

作为一名新约圣经学者,我经常发现自己身处关于人类性行为/性向的日常对话里。无论是在与学生的讨论中,或在与儿子患有性别焦虑症的前同事的讨论中,抑或是在与传道人的讨论中(他正努力在带领一间“热情、欢迎所有人的教会”与“坚持圣经教义的教会”之间取得平衡),与人类性别/性倾向/性行为相关的讨论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对话里。

有人问我一些问题,好似我知道一些有别于基督教历史和传统中一直理解和肯定的东西:上帝创造男性和女性,男女婚姻之外的性行为违背圣经价值观。

有些人会轻轻地试探我,用假设性的问题来开始,“你觉得⋯”,这是种无害地评估我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回应的方式。其他人可能会提到所多玛和蛾摩拉在性上犯的罪,但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并没有马上涌现《创世纪》19:1-28。相反的,我首先想到的是犹大书1:7,那里也提到了这些城市。

《犹大书》是新约圣经里我最喜欢的书信之一。我最初是在学生时代被它吸引的,因为它篇幅不长,却充满了激起我好奇心的段落。它迫使我思考犹太教的文学世界——那些在新约正典外被当作经文引用和重视的书籍。

犹大书引用《以诺书》里的句子,谈到梦境解释,提到天使米迦勒与魔鬼战斗的故事,并激励我要为从我成为基督徒的第一天就被托付的“信仰”而奋斗(犹1:3, 8, 9, 14-15)。先知、天使、梦境⋯⋯没有比这些更超自然的了!

但是今天,由于我们当下面对关于人类性理论的挑战,我以一种新的方式阅读《犹大书》。为什么呢?犹大坚定地持守自己的信念,没有模糊地带。他对着一个在灵命和道德方面变得懈怠的教会发表论述。这类教会忽略了圣经的教导,没有将圣经叙事应用在当下的生活。这导致教会滥用上帝的恩典,否认基督的主权。

但尽管犹大坚决地劝告他的收信人要为信仰而战,犹大同时也敦促他们要怜悯那些挣扎中的人,包括那些面对性上的罪的人。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当我处理有关人类性向和性别认同的对话时,这封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引起我的共鸣。

关于性向和身分的讨论是复杂的,尤其当我们和那些在这个议题上亲身受影响的朋友、教会成员及我们深爱的人建立关系时。对我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又抽象的伦理或假设情况的话题。这是一场关于现实生活的对话。我教会的弟兄、姊妹、朋友以及其他传道人对自己的性取向或如何处理这个议题有着真诚的疑问和挣扎。

身为基督徒,我们的责任是热切地爱所有人,渴望每个人都能认识耶稣,并努力不懈地传扬并维护自使徒时代就托付给我们的福音真理。

如果犹大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我相信他会对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有所共鸣。事实上,犹大之所以写这封信,部分原因是他担心有人在社会上制造关于人类性向的混乱。

Image: Illustration by Duncan Robertson

近年来,《犹大书》在学术界一些圈子里备受关注。从字面上看,这本书尖锐的言辞可能会被人极端化,损害我们“作为一个真理、恩典和爱的福音团体”的见证。因此,一些学者质疑我们应多严肃地(按字面意思解读这本书)理解犹大所描绘的画面及问题,比如他称听众中的不敬虔者为“玷污”和“流荡的星,有墨黑的幽暗为他们永远存留。”(犹1:12-13)。

犹大是否真的在描述发生在他收信者的群体的情况?还是这封信是他那个时代常见的“诽谤修辞”的一个例子?对有些人来说,信中的语言太过尖刻,最好忽略不计。

但作为一个相信基督及圣灵所启示的圣经经文的人,我不能忽视这封信。我不断回来研究它,我知道《犹大书》在我们基督徒灵命成长和神学想像中必须占有一席之地。

我们一起来想像犹大所面对的教牧处境。他的收信人是基督徒,生活在一个公众表达、法律保护和对人类性行为的看法与我们的社会截然不同的环境中。

当时有各种常见的、人们所接受的性关系和性活动,包括恋童癖(男人与男孩在一起)、女性化的男性、自残以及合法的性奴。即使通过了禁止通奸的法律,也只适用于罗马公民。罗马男性可以合法地对他的仆人为所欲为,因为他们是他的财产。更广泛的罗马和希腊文化并不认为婚姻界线外的性行为是犹太教-基督教意义上的“罪的行为”。

此外,在当时的社会中,并不存在我们今天所认为的“正常的性行为”。希腊人、衣索比亚人、斯基泰人、日耳曼人和犹太人之间各有差异。每种文化都有自己对性界线和禁忌的看法。

例如,柏拉图的《会饮篇》描述希腊男子结婚生子并不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在道德上是正确的或自然的,而是因为他们不得不这样做。事实上,在古代雅典社会,两个男性之间的爱情被认为是最高形式的“天爱”。

普鲁塔克(Plutarch)在《莱库格斯》(Lycurgus)指出,斯巴达男人以拥有多个妻子闻名,因为他们相信多子多福。一夫一妻制的关系并不普遍。罗马诗人提布鲁斯(Tibullus)写诗表达他对年轻男孩的渴望。另一位罗马诗人卡图卢斯(Catullus)也表达类似的情感,并探讨男人变成女人的现实。那些从事我们今天所定义的“同性恋行为”的男性并不认为他们的行为会损害他们的身分,或这行为本身是错误的。

正如学者大卫·哈尔佩林(David Halperin)所描述的那样,在他们的文化中,这些活动是他们“男性身分”的一部分。对希腊人和罗马人来说,许多我们今天认为不道德的性欲望或性行为被认为是人类本性的正常组成部分。

Article continues below

免费时事通讯

更多时事通讯

虽然文化不同,但在某些方面,犹大所提到的教会的处境与我们相似,因为我们也在分辨如何顺服神,以及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性规范中分别为圣,成为基督的教会(利20: 26)。但犹大书信中的另一个面向吸引了我,使我重新思考它在当今基督徒生活里的地位和重要性。

信的结尾,犹大似乎意识到并非所有人都会同意他对收信群体的评估。他已经为信徒们提供明确的指导,包括劝勉他们为信仰而战(犹1:3)、牢记使徒们的话(犹:17)以及如何在三位一体的神里面保持充满活力的灵命。他写道:“亲爱的弟兄啊,你们却要在至圣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圣灵里祷告,保守自己常在神的爱中,仰望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怜悯,直到永生。”(犹1 :20- 21)。

犹大预料到有些人会不确定该相信和跟随谁。而那些不确定的人也是可以被说服的。他们没有完全下定决心并不意味着他们永远不会做出决定。因此,犹大劝告他的读者要怜悯这些怀疑的人,他写道,“有些人存疑心,你们要怜悯他们;有些人你们要从火中抢出来,搭救他们;有些人你们要存惧怕的心怜悯他们,”(犹1:22-23)。这里的重点在于犹大的听众必须“为那些没有完全相信耶稣的人”做什么样的事。

虽然犹大没有在真理上妥协,但他并没有要求这封信的读者强迫那些夹在中间的人同意他的观点。他也没有赋予基督徒群体权力去惩罚那些在信仰上仍然摇摆不定的人。相反的,犹大认为他们应该怜悯那些怀疑的人,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不再犹疑。

怜悯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在旧约里,上帝的怜悯表达了神圣的慈爱。怜悯促使上帝以救赎和爱来对待人类。这也是上帝与希伯来人立约的原因(出33:19;何2:19)。事实上,上帝称自己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出34:6)。

这种对上帝是“怜悯的神”的理解贯穿整本圣经。怜悯解释了为什么上帝对我们这么好(赛63:7)。怜悯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当我们犯罪时,上帝不会立即对我们做出审判(约拿书4:2;撒迦书1:12-16)。

在犹太文学和新约里,怜悯是一种神圣的姿态,是对极需帮助的人类的回应。当然,上帝是公义的,祂邀请我们过圣洁的生活。但即使上帝管教祂的子民时,祂也总是带有怜悯。上帝是有怜悯的神(诗篇145:8)。上帝拯救我们,不是因为我们的行为,而是因“祂的怜悯”(提多书3:5)。正如使徒保罗所说,“然而,神既有丰富的怜悯,因祂爱我们的大爱,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弗2:4- 5)。

然而,怜悯不仅仅是一种神圣的行动。怜悯也是义人的回应。义人应怜悯众人(箴 14:31;21:26)。耶稣教导我们:“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马太福音5:7)。在犹大的信中,怜悯是对挣扎中的人最恰当的回应。

封信教导我,怜悯是我对那些尚未被说服的人的回应。这是我们需要展现的回应,因为在我们仍挣扎和怀疑的时候,上帝就是这样对待我们的。

在整封信中,即使犹大对不道德的行为进行了相当强烈的谴责(犹1:4),他也谈到了怜悯。他希望他的读者能经历丰富的怜悯、平安和爱(犹1:2);鼓励读者“仰望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怜悯”直到永生。 (犹1:21);并指示他们要怜悯那些疑惑的人(犹1:22)。

尽管有关性别认同和人类性行为的对话可能预示着现今文化正在经历转变,但对犹大想敦劝的群体来说,这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每当传道人、学生和朋友向我提出关于圣经中有关人类性行为的内容的问题时,犹大最后的劝诫“要满怀怜悯”总在我灵魂深处回响。犹大教导我们,对那些有真诚疑问、挣扎和怀疑的人,我们的回应应既有真理又充满怜悯。

要明确说明的是,在与那些挣扎中的人交谈时,怜悯并非要求我们忽视真理,也不是要求我们纵容违背圣经所教导的性行为或性别意识形态。这不是犹大所说的怜悯。怜悯意味着我们为人们提供空间和时间,陪伴他们有回转生活、寻求主耶稣,并经历神恩典的可能。

怜悯意味着我们既不会忽视圣经的教导,也不会忘记圣经对我们自身行为所要求的道德标准。怜悯让我们有机会承认自己的失败,让我们有机会经历上帝的救赎。

如果没有怜悯,我们怎能经历到上帝的恩典?如果我们不以怜悯回应他人,他人又怎能经历上帝的恩典和医治呢?

犹大劝诫我们要有怜悯之心,这提醒我要对那些质疑自己身分认同或在性问题上挣扎的人保持耐心和良善。我们确实知晓真理,犹大为我们提供大量的经文,支持我们对人类性行为的信念和理解。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同时以怜悯与人对话并带领他们,真理又能如何起作用呢?

鲁道夫·加尔万·埃斯特拉达三世(Rodolfo Galvan Estrada III)是先锋大学(Vanguard University)的新约助理教授。

[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繁體中文, and 日本語. See all of our Chinese (Simplified) (简体中文) cover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