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瑟又对他兄弟们说:“靠近我一点。”他们就近前来。(创45:4)
这是一句简单的话,却是一个复和的行动。
约瑟,作为一位被害者,向他的兄弟们——施害者,提出一个普通的行动。对于一个曾经被伤害的人,有不幸的过去、沉郁的心理、纠结的情绪等积淀。被伤害者约瑟不断面对生命中的悲哀,如今位处高位、权倾朝野、飞黄腾达,重新面对施害者们,绝对可以轻易报复他的兄弟们,以平衡自己心理和现实上的伤害。可是,他却选择向兄弟们自白,既感恩神的奇妙安排,也安抚兄弟们的复杂情感。
“靠近我一点。”这句话可能也是被伤害者约瑟一直的阴影。在约瑟幼年时,他年少无知,当神报给他异梦,他就主动靠近兄弟们,诚实地告诉异梦的内容,却招来兄弟们妒忌。后来,父亲雅各要约瑟去找兄弟们,他也顺服地出去,满心欢喜地想靠近兄弟们。可是,兄弟们靠近约瑟的结果,却是要杀死他、卖走他。靠近,就是约瑟的最大伤害。
对于兄弟们,靠近约瑟是他们的心魔。所以,当他们被约瑟关在监里的时候,他们彼此说:“我们在弟弟身上实在犯了罪。他哀求我们的时候,我们看见他的痛苦,却不肯听,所以这场苦难临到我们。”(创42:21)这一次的靠近,令他们勾起当年靠近少年约瑟的恶毒计谋,以致想到这是神施予他们的报应。
施害者和被害者的关系从来都是复杂而纠缠,剪不断,理还乱,欲断难断。施害者好像是拥有权力的一方,去压制无权力的一方。被害者好像受压者,被加压者欺凌。可是,施害者可能是出于自己内心的恐惧、懦弱,所以作出欺压及伤害的行为,而不一定只是强暴、横蛮的表现。施害者可能是想靠近受害者多一点,却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法,以致形成伤害。
家庭关系破裂,就是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最常出现的不幸情形。其中,“手足不和”在现今家庭普遍存在,兄弟阋墙、子女争产等也有新闻报导。日本有一位11岁女生把与弟妹日常争吵的情况,变成暑期功课的题目:“兄弟姊妹为甚么吵架?”以自己、8岁弟弟、5岁妹妹、3岁弟弟为研究对象,竟然录得10天发生了100场争执。子女间的争执,每天发生,积怨日深。可是,调解者却很难介入,厘清对错;施害者和被害者亦是一种互动关系,随时置换。
以上的情况让我们看见亲密而靠近的关系,最终可能带来更大的伤害。个别性格差异、父母管教偏侧、成长年龄不同、处事能力高低等,都可能是原因。例如有一个案例,是两兄弟个性不同,由于父亲得了失智症,所以需要商量照料的责任。弟弟一向做事优异,长年在外国生活,认为哥哥性格自卑无主见,所以自愿承担更多责任。可是,哥哥却不配合,弟弟因而感到挫折。在兄弟接受咨商后,弟弟发现哥哥原来已能独当一面,甚至认为”弟弟不尊重人”。后来,两兄弟敞开沟通,合作照顾父亲,才重新互相了解。一次机会,令长期分歧,得到疏解。
兄弟相争、夫妻相害、父子相残,我们时有所闻,圣经也有记载。家庭是应该予人安全、舒适、自由的关系,却最终导致惶恐、无助、禁锢的关系。被害者现今可以寻求机构、教会等支援,在身、心、灵上得着合适的辅导和帮助。施害者若自我醒觉,也同样可以有相应的引导和扶助。这都是疏解这段纠结关系的合适方法和途径,逐渐步向复和。
然而,人心才是问题的症结。当约瑟回望自己一生的际遇,认识和经历受害都是源自神的安排,他内心里的阴影就褪去,情绪上的郁闷也释怀,使他可以走出被害者的桎梏,重新以正常人的心态说出:”请靠近我一点”,向弟兄们伸出复和的橄榄枝。当被害者竟然能够安然地向施害者传递复和的讯号,就令施害者突然醒悟自己过往的错误。于是,施害者也愿意向前靠近一点。
复和,是修补破裂关系的起点,是止息强暴关系的终点。这并非世人“以暴易暴”的想法,乃是圣经“以善胜恶”(罗12:21)的道理。
蔡盛勇,从事基督教机构编辑逾十年,编校书刊数十本。香港浸会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硕士、香港建道神学院基督教研究硕士。

Annual & Monthly subscriptions available.
- Print & Digital Issues of CT magazine
- Complete access to every article on ChristianityToday.com
- Unlimited access to 65+ years of CT’s online archives
- Member-only special issues
- Learn more
Read These Next
- Trending
Honor Thy Church Mothers—with WagesDespite their crucial role in congregational life, 83 percent of women’s ministry leaders remain unpaid. - From the Magazine
The Cost of Creativity: Bonhoeffer Set Aside Ethics For Art. Did He Choose Well?The theologian set aside his nearly finished magnum opus while in prison, investing instead in creative writing. - Related
New Atheism Is Dead. What’s the New New Atheism?Far fewer British people agree with vitriolic assertions about religion. Still, disbelief in God is on the rise in both the UK and the US. - Editor's Pick
Rosaria Butterfield Issues Five Battle Cries for the Church MilitantThere is much to admire in her views on church and community, but also much to find troubling in her new polem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