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社交内向型的基督徒(同时也是牧师的妻子)而言,最困难的领域也许是圣经里对好客/款待客人(hospitality)的呼召以及我们美国文化对这一呼召的理解方式。

常见的关于基督教“好客之道”的讨论往往以女性为中心,尤其是家庭主妇,包含着非常明显的外向社交型因素,如:积极邀请邻居和陌生来家里作客、为大家做饭、敞开家里的大门、包容哄闹声及事后的杂乱。

虽然我深深受益于圣经里关于好客的教导,但我也因此受到挑战,我常常觉得这是自己不可能达到的标准。

然而,我又想起,耶稣在这世上也没有一个所谓的“家”让祂能邀请别人进入。当祂与井边的女子坐在一起,或渡过整片海仅为一个人赶鬼时,祂吸引众人的方式并非透过举办派对。有时,没有任何人能找到祂——祂会避开众人,有大量独处的时间。

然而,耶稣的生命正是圣经里关于“好客”的具体体现——在祂所做的每件事及祂所遇到的每个人身上。好客(φιλόξενος)希腊文的直接意思是对陌生人的爱。

卢云(Henri Nouwen)在《从幻想到祈祷-灵修生活的三个动向》中写道,“好客这个词不该被局限于在家里接待陌生人的表层意思(尽管这一点也十分重要,永不可忘记或忽视),而是作为我们对其他人类的一种基本态度,可以透过各种方式来展现。”

当我们回想耶稣的作为时,好客的概念便会超越充满局限的表层意义:好客的心使我们看见那些被边缘化的人和孤独的人、有心去拥抱那些痛苦的人,并有能力在这个步调匆忙的世界里为人提供一种不匆忙的爱的同在。身为基督徒,无论我们的个性或脾气如何,这都是我们能够而且必须培养的。

我不能因着身为一个社交内向型的人而不跟随基督去爱我的邻舍,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必须以社交外向型的人的方式去爱他人。福音不必总是附带着进到我们家里的钥匙,但一定要附带着通往我们真心的钥匙。

社交外向型的理想

苏珊·凯恩(Susan Cain)在她的《安静:内向者在一个无法停止说话的世界里的力量》一书中,追溯了社交外向型的理想概念是如何在历史及多种文化中崛起的。

在美国文化里,我们已认定“理想的自我状态”为:爱交际的、精力充沛的、以行动为导向的人,且在人群中感觉良好。凯恩写道:“内向——包括其表亲,如敏感、严肃和害羞——如今被视为一种次等的个性特征。”

而与基督徒的好客之道相关的讨论也通常倾向于同样的外向型理想。例如,克里斯汀·谢尔(Kristin Schell)的《绿松石餐桌》曾引发一场全国性的潮流:人们在前院放置野餐桌来与邻居和陌生人建立关系。其他书籍和文章则建议人们经常举办晚餐会,经常邀请家里附近的孩子来做客。

其他较为内向的作家,如著有《福音带着钥匙来》的罗莎莉娅·巴特菲尔德(Rosaria Butterfield)则承认社交内向型的人可能需要“以不同于其他人的方式预备[事工] ”,但仍倡导同样外向型的生活方式,即与社区邻居一起吃饭、举办街区派对,以及经常接待无家可归的家庭。

我并不是在说这种“普通人都能做的好客行为”并不值得称赞——以上这些行为非常值得称赞。但所有这些似乎都表明,信实地顺服上帝并展示好客心肠的唯一途径是将我们的家变成某种基督教公社,或至少成为积极支持这种做法的人。

身为一个每个家庭成员都属于社交内向型的家庭,每周邀请教会成员来我们家做客的短暂尝试极其失败。所以,一种又日常又能彻底展现好客心肠的生活对我们而言究竟应是什么样子?对像我这样在长时间社交活动中会出现身体不适症状的人而宜,难道唯一的答案就是补上更多的“自我疗愈”时间吗?

社交内向型好客的力量

在一次采访中,罗莎莉娅谈到她的邻居肯·史密斯和他太太(Ken and Floy Smith),他们在将她带进基督信仰并启发她自己的好客愿景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家的门是敞开的。人们总是进进出出——教会的人和非教会的人都有。”身为一名牧师,史密斯会温暖地欢迎所有人。

我必须说,这是社交外向型的好客之道所能呈现的最好、最美的方式了。但我还想说的是,这并不适合所有人,也不是唯一的方式。

与此对比,我想起我的朋友丽贝卡。在我读大学时,我曾休学一年,在韩国一间孤儿院服事及生活。最初的几个月是我人生中最困难的时期,我在孤独和忧郁中挣扎。

我在首尔有一个叫丽贝卡的朋友,在那段日子里,我常常拜访她。在她的小公寓里,我坐在黄色的沙发上,看着窗外发呆,而她在隔壁房间里忙着她的事。有时她会播放一些轻音乐,我们会一起在美丽的韩国秋天里散步,在咖啡厅喝着茶深聊。我们会一起看书、看电影及吃饭。她安静的友谊对我的灵魂是一种抚慰。

丽贝卡和我都是社交内向型的人。如果她欢迎源源不绝的打扰,并在我每次来访时邀请她其他十几个朋友,她的好客很快便会失去深度、力量和亲密感。她的门设有护栏,而这大大增强了她能以我当时所需要的方式来对我展现好客的能力。她向我示范了如何从独处的节奏和护栏中流淌出爱的生活方式。

因着想起像丽贝卡这样的朋友,我丈夫和我学会允许并接纳自己用内向的方式好客及服事他人。我们不再强迫自己每周举办晚餐邀约,而是主要使用周间时间在家里之外的地方与人聊天。

每个月我们都会问上帝,祂想带领我们去找谁聊天,并且我们在森林步道、咖啡厅或教会安静的角落里建立属灵上的友谊。我们真的很享受这些与心爱的新朋友及老朋友相聚的时光。

当我们邀请人来家里的时候,我们会提前计划,以有目的的、轻松简单的方式,且通常是较为小型的聚会。我们平衡这些聚会、独处的时间和与家人相聚的时间,尽我们所能精心安排我们的日程,同时又留有灵活的空间。我们的大门并不总是敞开的,但我们的邻舍和朋友们知道,当他们有需要的时候,我们会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们。

免费时事通讯

更多时事通讯

相对于我们文化倾向外向型的好客之道,我们内向型的好客方式并非一种有缺陷的好客方式。它本身就是一种有其独特力量的好客方式。身为社交内向型的人,我们用深度来弥补广度上的不足。我们愿去到海的另一边见那一个人,停留并关心井边的女子,而不是与山坡上的数千人或掀开屋顶的人群见面。

我们留心注意上帝创造我们的方式,并安然接受我们对独处时间的需求。独处的时光对我们而言不仅赋予我们生命力,而且能使那样的生命溢出到外部世界。我们这种好客的方式对教会的健康同样至关重要。

共同的呼召及移动式的帐篷

我们常常视好客为一种高度独立性的呼召。但上帝呼召教会一起实践好客之道。我们需要外向型的人、内向型的人,以及所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人。

也许你和我一样,并不是教会招待团队的最佳人选,并且对于是否邀请邻居来家里做客十分纠结。但是,也许你是个很好的策划者,能透过策划活动把其他人聚集在一起。也许你是位艺术家,创作出能凝聚人心的美丽作品。

也许你是个有恩赐的倾听者,愿意让同事随时打断你,和你分享心事,视这为同理及爱他的机会。也许你是位教授,愿意为你的学生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不仅能学习,而且能被聆听和被爱。也许你会经常留心,停下来与街友聊个天。

无论你的个性如何,无论你的职业和恩赐是什么,我们都需要一个超越自己家里大门的更宏大的好客愿景。我们需要一个更像耶稣的好客愿景。

当我们把自己从别人好客的方式中释放出来时,我们可以自由的去探索自己祝福身边的人的独特方式。我们开始能随时随地有着一颗好客的心。

我永远不会忘记某次度假的早晨,当我们一家人坐在房间里,服务员进来打扫时发生的事。她在整理床铺时对我们的态度很恶劣,我感到自己心里的火气都上来了。我的婆婆是个内向的人,一直在角落里静静地看着。

突然,婆婆站了起来,握住床单的另一边,笑着对服务员说:“让我帮你吧。”服务员愣住了,说不出话来。我也一样。这是一颗好客的心在行动,它的力量和美丽令人慑服。

耶稣承诺我们,当我们爱祂并顺服祂时,祂就会“住在我们心里的家”,与我们同在(约翰福音14:23)。当我们以慷慨、亲切及关怀人的心迎接他人时,我们邀请他们进入的是正是这个最重要的家。耶稣在地上的家更像个移动式的帐篷,而不是固定位址的大宅。祂跟着我们去到任何我们所在之处,对所有进入的人而言,祂是那位温柔的主人

感谢上帝的教会,感谢它以各种方式向这孤独且充满敌意的世界展现好客之心。感谢它盛宴上的长桌,让我们现在就能品尝祂的美善——无论这个长桌摆在一个热闹的家庭里,还是在首尔一间安静的小公寓里。

Sara Kyoungah White是洛桑运动(Lausanne Movement)的编辑。她拥有康奈尔大学的学士学位,曾担任过自由撰稿的编辑、记者和作者。她与丈夫布莱恩和两个孩子住在密歇根州的Grand Rapids。

翻译:湉淙 / 校编:Yiting Tsai

[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español Français, and 繁體中文. See all of our Chinese (Simplified) (简体中文) cover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