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羅伯特·李(Robert E. Lee )終於從里士滿撤走了。 里士滿紀念碑大道上這位聯邦將軍的雕像被從基座上移走,該市的市民在街上歡呼。 看着吊在空中的花崗岩灰色戰馬,促使我想到我曾經有過的一次談話,是關於神學院寢室里一張李的照片是該留還是該拿掉。
一個學生曾寫信給我,詢問關於他擁有的一幅李的畫 —— 我相信這幅畫是一份家傳,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甚至可能與李本人有家族關係。 他說,一位非裔美國人神學院同學,在神學院公寓的走廊上看到這幅畫時,皺起了眉頭。
這位南方的白人學生問我:“我應該把它拿下來嗎?”我回答說,應該。然後我給出了符合《聖經》和歷史的理由,說明我為什麼認為李和其他邦聯領導人不值得尊敬。
不過有一個人,我想徵求他的意見,那就是肯塔基州亨利郡的吟遊詩人:溫德爾·貝里(Wendell Berry)。
大約在我給這位學生髮送回復的時候,我正在這位詩人兼小說家的農場。在他的廚房桌前,我尷尬地提起了李的話題。 我說“尷尬”,是因為我很確定貝里會不同意我的建議。 畢竟,我剛剛讀過他為李做的辯護。我相信他一定會認為這幅畫的移除是又一個例子,顯示一個流動、無根的現代社會甚至拒絕記住過去。
然而,除了那篇短文之外,我真的沒有理由去猜測他的反應。 畢竟,雖然貝里是一位農耕作家,但明顯不屬於“月光和木蘭花”(moonlight and magnolias)型的南方農耕主義那種。後者往好里說是粉飾,往壞里說,是浪漫化南方舊時(old Dixie)暴力性的白人至上主義的種姓制度。 恰恰相反,他寫下了關於白人至上主義的“隱性傷口”及其所造成傷害的深刻文章。
不過,我還是發現作者在1970年代關於李的文章立場前後不一致。 他把這位將軍描繪成一個在原則和社區之間面臨選擇的典範。當時他辭去了美國陸軍的軍職,加入了南方邦聯的事業。 在貝里看來,李的動機不是捍衛奴隸制,而是拒絕對他的親屬和弗吉尼亞家園開戰。 作者的結論是,將軍是對的。
“作為一個原則性很強的人,”貝里在談到李時寫道,“他不能放棄自己原則的基礎。 由於他致力於這一基礎,他把對在自己所在地區復興原則的大部分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 在我看來,他的選擇是一個堪稱典範的美國選擇,它將傑斐遜式的紮根於社區和祖國的願景,置於抽象的‘美國公民的忠誠和義務感’之上。”
在我看來,貝瑞是對的,道德最好建立在他所說的“成員資格”上,而不是抽象概念。 但他錯誤的地方,在於怎麼看這個成員資格的界限。 李為之奮鬥保存的那種邪惡,正是這樣一個社區,在這個社區里,一些人被看作是成員,而另一些人則被看作是可以被剝削和折磨的財產。
李在這個故事中的位置,可以從他決定拿起武器反對聯邦、捍衛奴隸制度中看出。 但更明顯的是,這樣做,他的形象已經成為白人反對黑人民權的 “失落事業(Lost Cause)”的偶像。
在2017年的“團結右翼”(Unite the Right)集會上,白人民族主義者湧入夏洛茨維爾(Charlottesville)的原因,就是為了南方邦聯的紀念碑。 那些舉着提基(tiki)火把的人的動機不是為了拓寬社區的視野,而是為了限制它。 “你們不會取代我們;猶太人不會取代我們,”他們高呼。 “我們”這個詞的定義是關鍵。
相比之下,基督教對於成員資格的看法是對“血與土”(blood and soil)這種“社區高於原則”的觀念的否定。 它不是用一套 脫離 社區的原則,而是用一種全新的社區意識來代替。
在家鄉的會堂里宣布他的事工后,耶穌的第一個行動是重新定義社區,使其包括外邦人——撒勒法的寡婦,甚至包括可怕的敘利亞人,如勇士乃縵(路4:25-27)。 在短期內,這個決定使社區分裂,因為“怒氣滿胸”,他們想把他推下懸崖(28-29節)。
但這種分裂是必要的,因為在這個王國里,“在此並不分希利尼人、猶太人,受割禮的、未受割禮的,化外人,西古提人,為奴的、自主的,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內”(西3:11)。
當西門彼得拒絕與加拉太的外邦人一起吃飯時,他可能認為他是在選擇社區而不是原則,因為與那群人一起吃飯會冒犯他自己的猶太民族。 但實際上,他的行為“與福音的真理不合”(加2:14)——不僅背叛了基督教的原則,而且背叛了由聖靈排除萬難,通過將猶太人和外邦人定義為兄弟姐妹而組成的社區。
在他作品的其他地方,貝里完全理解並預言性地設想了那種有原則的社區。 例如,他寫道,煤炭之鄉的人們勇敢地站起來——有時是獨自站起來——抵制山體剝離式開採和其他破壞生態的活動。 他指出,變化往往來自於邊際人群,即那些來自於那些遠離既定正統觀念(即既定社區)的人,他們帶來對其它未來可能性的重新認識。
在這種情況下,推崇羅伯特·李的神話就是聲稱自己是“失落事業”的成員。 但這也是拒絕加入一個更廣泛、更豐富的社區——在其中,當一個人被殘害、被強姦、被綁架、被奴役或被處以私刑時,社區整體都會受到傷害。
當我向貝里詢問李的照片時,他沉默了一會兒,然後開始談論其他相關問題,直到談話內容遠離學生關於肖像的問題。 很快,我們就開始談論其他各種問題。 但當我準備離開時,這位雜文作家俯身說:“我會把那張照片拿下來;你不會嗎?”
他那次是對的。 我希望,當貝里看到一個城市擺脫了曾用於傷害他人的紀念碑時,他將看到的那些歡呼的人群——黑人、白人、亞裔和西裔——視為他一直以來所希望的那樣:同一個社區。
羅素·摩爾(Russell Moore)是一位公共神學家,也是《今日基督教》公共神學項目的主任。
翻譯:吳京寧

Annual & Monthly subscriptions available.
- Print & Digital Issues of CT magazine
- Complete access to every article on ChristianityToday.com
- Unlimited access to 65+ years of CT’s online archives
- Member-only special issues
- Learn more
Read These Next
- Trending
Honor Thy Church Mothers—with WagesDespite their crucial role in congregational life, 83 percent of women’s ministry leaders remain unpaid. - From the Magazine
The Cost of Creativity: Bonhoeffer Set Aside Ethics For Art. Did He Choose Well?The theologian set aside his nearly finished magnum opus while in prison, investing instead in creative writing. - Related
New Atheism Is Dead. What’s the New New Atheism?Far fewer British people agree with vitriolic assertions about religion. Still, disbelief in God is on the rise in both the UK and the US. - Editor's Pick
Eating Bitterness: My Culture Helps Me Persevere. The Bible Helps Me Hope.Both talk about endurance in suffering, but only Scripture encourages me to boast in my weak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