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流行导致实体教会的暂时关闭期间,我不断听到有人把这种“关闭”和“迫害”一词联系在一起。在此,我想很诚挚地对美国基督徒同胞们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我过去二十年的职业生涯,都是在致力于推动全球宗教信仰自由,因此我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受迫害的基督徒。 我听到过他们无数多的故事,看见他们的泪水和伤痛,我也有朋友被迫害致死。 从他们的遭遇中,我了解到宗教迫害是多么强烈、多么暴力!

因此,我希望我的美国同胞们不要轻易用“迫害”这个词,不要让这个词失去它应有力度和真实性。

美国是宗教信仰最开放、最自由的国家之一。 从最早一批寻求信仰自由的定居者,到我们赖以建国的基本理念,以宪法第一修正案为起点,以及其后衍生的各项法律条文,还有多年来最高法院一连串的胜诉,使得美国人,不管信仰什么(或者没信仰),都习惯了享受不断扩大的宗教自由。 这已经成为美国优越论(或称美国例外论, American Exceptionalism——译者注)的一个部分。

正是这种优越性使得我们的国家在全球推动和保护宗教自由。 我在美国外交部为奥巴马和特朗普政府都工作过,我们一直在开展这项国际工作。我们推广宗教自由有助于社会进步的理念,同时也直接对抗宗教迫害者。 在这方面,美国是国际上最重要的倡导者——没有之一。 因信仰受迫害的人都祈盼我们的干预,并希望逃到我们这里避难。

随着疫情的发生,地方政府和州政府以健康为由要求关闭教堂的主日崇拜和聚会(这也包括犹太教堂、清真寺和寺庙)。这使我们深感不安。 因为我们大多数人从未经历过这种事。 但是我知道许多教会已经找到各种创新的方式,在网上或户外继续主日崇拜和各种聚会。 我自己的教会也不例外。 这总比没有聚会要好得多。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网聚使我们这个信仰团体可以彼此帮助,共同受益。

临时关闭教会可能对美国人来说已经很受不了,但在世界其它地方,政府动不动就会把敬拜场所彻底关闭。 而且很不幸的是,这种情况司空见惯。 全世界的宗教迫害程度现在是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全球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在从事宗教活动上都面临严重限制。 这包括各个教派的基督徒、其他信仰的人,甚至没有信仰的人。他们每天都有可能因他们所信的而被逼迫。

在我的外交工作中,我见过教堂被封,敬拜被判违法。 我的书架上专门收集了一些实物的碎片,都是被各种专制政府强拆的教堂、清真寺和犹太教堂的碎片。 基于这些经历,我们美国的基督徒应该明智地回避一件事,就是把我们的情形随意贴上“受逼迫”的标签。原因有三。

首先,动机不同。 据我观察,在这样一个对疫情控制谁都没有什么把握的时候,大多数州政府和地方官员都在诚心诚意地寻找损失最小的选择。 当然,有一些人怀有反宗教或反基督教的企图。 我也见过那些令人沮丧的决定,它们看起来前后矛盾,过于武断。 但如果他们的决定是违宪的,我们的司法系统可以提供解决问题的手段。 要记得我们的政府官员在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疫情,他们做决策时常常缺乏足够的信息,而且在不断地受到各种舆论的挑剔和指责。在大多数的情形下,他们仍在尽其所能地减低公共防疫对公民权利的限制。

第二是持续时间不同。 教堂因防止病毒传播而被关闭都是暂时的,只延续到疫情改善为止。 当地方官员做出这些决定时,他们并没有禁止我们的信仰,也没有把我们所信的定为非法。 事实上,我甚至见过政府官员亲自来鼓励信徒参加崇拜,只不过是在网上而已。 在许多行政区里,我们仍然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或以较小的规模进行聚会,这些都不受到限制。

第三点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大的不同,真正的宗教迫害是凶残和暴力的。 早期教会信徒所受的逼迫,在希伯来书11章35-37节就有生动的描述。信徒们在几个世纪里都面临着这样的迫害。 在今日,我也可以举出不少实例。

这些例子是提醒美国的基督徒,我们应该非常小心地不要把我们目前的情况贴上‘受逼迫’的标签。 虽然‘行政限制’和‘直接迫害’好像有些关联, 但是不要忘记,如果有问题,美国的信徒们可以向法院 提出诉求,也可以利用不少经验丰富,同时又是无偿服务的机构为我们据理力争。 或者我们可以要求我们的民选代表直接去修改法律。 要知道这些强有力的保护宗教权利的工具在不少国家是根本没有的。

今天在美国发生的事情不是迫害。 它只是把我们按部就班的日子打断了。 它使我们感到难受。 它使我们觉得不方便。 个别情况下我们可能遇到些不合法的事。 但这绝不是迫害。

我们常常忘记我们在这里享有宗教自由,是多么大的福气。 的确我们不完美——排犹主义、反穆斯林情绪、种族主义等等各样弊端仍然存在--因此我们还需要不断努力去改善。 但是请记住,在当下的美国,宗教自由被限制的坏日子,也比其他地方的好日子要好得多。

所以,当我们在谈论新冠肆虐中在美国发生的事情时,我们绝不该去碰“迫害”这个词。

诺克斯·泰晤士(Knox Thames)是美国国务院前宗教少数群体特别顾问,曾在奥巴马和特朗普政府任职。 说出来》是《今日基督教》的客座意见专栏,(与社论不同)不一定代表杂志的观点。

翻译:以斯拉

[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Indonesian, and 繁體中文. See all of our Chinese (Simplified) (简体中文) coverage. ]

免费时事通讯

更多时事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