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英文译本一开头,上帝永恒的存在以“the Word(神的话语)”呈现,即新约原文希腊文logos一字的英文翻译。在许多中文圣经译本中,包括很普及的中文和合本,这个概念被翻译为“道(Dao)”。

在英文里,“道Dao”这个中文字的“意译”通常为“the Way(道路、途径)”。在中文里,“道”这个字表达一种与天契合的教导或生活方式,并同样代表道教中无所不在的万物之本。道教是一种思想传统及宗教信仰,鼓励其追随者追求长生不老,获得能识别各种情境并作出正确回应的智慧。

所以,上帝的“道(Word)”与道教的“道(Dao)”有什么关联呢?

当我在中国生活和教书时,认识了许多心思灵敏且好寻根究底的人,他们对灵性问题持开放的态度。然而,在考虑基督教的福音前,这些“慕道者”往往会先从他们祖先的传统中寻找答案。我对中国宗教和哲学的不甚了解因而影响了我为福音所做的见证,所以我决定认真学习儒家、道家及佛教等思想传统。

现在,作为一名研究中国基督教和中国其他宗教的学者,我对中国哲学和宗教与基督教思想之间的交集和分歧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我对华人后裔如何将自己的文化遗产与基督教信仰相联系也有更清晰的认知。

基督教宣教士和学者有着与其他宗教和哲学传统进行真诚对话的悠久历史。比如在《使徒行传》第 17 章中,保罗在希腊雅典注意到一座庙坛上写着未识之神,借此宣称基督是他们一些传统的完整体现及实现。后来,俄利根和奥古斯丁等初代教父透过希腊罗马哲学(如新柏拉图主义)加深他们对福音的理解,并将福音传遍当时信奉多神的欧洲。

这种以文化背景为桥梁来揭示福音全部内容的模式后来也延伸至中国。在六世纪的唐朝,东方亚述教会的修士们透过中国哲学的词汇来传讲基督。到了16世纪,耶稣会宣教士利玛窦更采用儒家思想和论述,在明朝宫廷官员间留下深刻的印象。

几个世纪以来,道家及儒家思想共同塑造华人(乃至整个东亚)思想文化的内涵,其中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便是哲学家庄子。

人们对庄子的背景所知甚少,只知道他是战国时代宋国蒙郡(今河南省境内)的一个小官,很可能与儒家学者孟子同时代。然而,他被视为著名的道家思想家,他严厉地摒弃政治权力和社会影响力,崇尚“自然无为”主导的冥想及简朴的生活。

我认为,认真思考庄子关于“道”的教导,对于理解蕴含在中华文化中的福音概念至关重要。虽然庄子并非像耶稣那样神圣的存在,他的教导也未如圣经经文神圣,但他的思想可以成为华人慕道者理解《新约圣经》并认识耶稣——身为道路、真理和生命本身— —的垫脚石。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方式

关于“真人”(true person)的概念是庄子影响久远的思想之一。对他来说,“真人”就是当一个人与“道”完美合一,能正确地辨识各种情境的人。庄子认为这种人表现出“内圣外王”的特征,因为他们的精神/灵命能力使他们生命的宏大性远超过其他倚靠武力的统治者。

公元 220 年汉朝分崩离析后,学者们对儒家学说感到失望,因为儒学无法维持住汉帝国。人们开始一场新的思想运动,后人称之为“新道家(neo-Daoism)”或“玄学”,结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更加强调人们要修炼庄子所提出的成为“真人”的概念。

这一新学派的领袖们更援引佛家思想来充实他们的新道家思想。佛教于汉朝传入中国,但未能发展壮大,因为佛教教导信徒们应离弃家庭和社会,过修行的生活,这与当时中国人的情感观念背道而驰。

庄子的思想使佛教对中国精英阶层产生吸引力。例如,庄子鼓励追随者操练“心灵的禁食”(心斋),这种观念与佛教的禅修产生了共鸣。因此,庄子的教导成为道教和佛教之间的桥梁,使佛教在中国得以蓬勃发展。

如果说,学者们曾透过庄子的教导将佛教思想引入中华文化,那么,基督徒能否运用庄子为基督信仰做相同的事呢?深受道教影响的华人慕道友会如何从庄子思想的角度来看耶稣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把庄子最著名的三种思想与《新约》中的三段经文做比较。

由灵而生

在庄子的世界观中,“生命转化(transformation)”是超越人类理性的。他最著名的教诲之一来自于一个梦,在梦中,庄子变成一只蝴蝶,而这让他开始怀疑事实是否是相反的:他其实是一只蝴蝶在做梦,梦到自己“变成人类”。

藉由蝴蝶梦,庄子暗示大自然可能比我们通常认知的要宏大深远得多。在我们目前的现实生活外,还有许多我们无法完全理解的奥秘。从一个现实醒来接着进入另一个现实的动态转换,正表明“更高”层次的意识可能会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发生,完全不是我们可以掌控的。

当与世界观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华人交谈时,庄子关于生命“转化”之奥秘的观点也许能帮助他们理解:成为一个基督徒并非靠自我努力而成,而是由圣灵在背后主导。

正如《约翰福音》第三章的记载,耶稣与尼哥底母谈论关于永恒的问题时说:“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上帝的国。”对尼哥底母而言,“重生( born again)”似乎不合逻辑,也不可能。但耶稣回答,这种重生不是身体的重生,而是灵魂的重生。

圣灵的力量远远超过尼哥底母以为的自然出生。圣灵就像风,随着自己的意思吹拂(约3: 8),祂的工作不是我们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可以复制的。

培育属灵果实

庄子认为,当一个人与“道”相连结时,所有行为可以变得毫不费力。庄子在《养生主》写下庖丁解牛的故事,讲述厨师如何自然地、直觉地挥舞屠刀宰牛。厨师说:“三年后,我看到的不再是整头牛了⋯⋯我的灵主导着我的作为,我不再需要用眼睛看。就像感知和理性停止作用了,我的灵领着我完成这一切”。

Article continues below

免费时事通讯

更多时事通讯

对庄子而言,需要努力开始的事会慢慢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最终的结果是一种看似超自然的能力,可以做任何人们觉得自己使命所需的事。

在向华人慕道友介绍福音时,庄子“无为”的概念也许能让人更深入地理解保罗在《加拉太书》5:22-25 中关于圣灵果子的教导。保罗说,我们应该扎根于上帝的灵,而不是肉体,既然我们靠圣灵而活,我们就应该与圣灵“同步而行”。

我们该如何将这些教导处境化至华人世界观呢?

与圣灵同行的意思是,当我们与基督连结,住在祂的话语中时,我们让圣灵每天在我们灵魂里面做工。而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也许有些时候——无论我们所处的环境多有挑战性——在我们的生命里展现爱、喜乐、和平、忍耐和其他圣灵的果子,都会变得像庄子所描述的那样毫不费力。

对价值的估算

在庄子看来,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也可能蕴藏着极大的价值。在《逍遥游》中的一个故事里,一个批评者抱怨一棵丑树,并将其与庄子的教导相提并论:“你的话,也是大而无用,所以大家都不相信!”

“那你为什么不把(这棵树〉种在‘空旷无人之乡’或‘广阔无边之野’里,随意地在树旁徜徉,或自在地在树下躺卧呢?......它不会遭受斧头砍伐,也没有东西来侵害它,何来艰难悲苦呢?”庄子诙谐地回答。

在庄子看来,“无用”之树的妙处就在于它有自然的潜能,仍可造福于世。他批判人类只重视对自己有利的事物的倾向,并断言所有受造物都有其内含的价值。

与华人分享基督教时,庄子这个在看似毫无用处的物品中发掘价值的故事可以作为理解耶稣对天国的描述的跳板。

在《马太福音》13:31-32 关于芥菜种的比喻中,耶稣把天国比作一粒芥菜种,这粒芥菜种完全成长后,会变成一棵大树,“比各样的菜都大,且成了树,天上的飞鸟来宿在它的枝上。”

耶稣认为,一粒小小的芥菜种的美妙之处,在于它能够长成一棵大树,为鸟儿提供家园。在这个寓言里,芥菜种反映了神的国度:起步虽看似卑微,成长却是势不可挡。

遇见“道”成肉身

在研究庄子的教导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帮助华人慕道者理解基督信仰时,我们看到庄子的思想如何指向基督的例子:基督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祂体现了庄子关于成为“真人”的教诲。

耶稣就是道路(the Way),就是庄子所说的 “道(Dao)”:

然而,透过另一个世界观下的语言和价值观为基督作见证,能成就的事不仅仅只有向不同的文化传福音,而是同样能为我们这些华人文化之外的人理解福音提供新途径。这样看来,庄子的思想也可以为我们提供理解上帝话语的新角度,就像初代基督教领袖藉由希腊罗马的哲学来阐明神学真理那样。

正如奥古斯丁所说(阿奎那也认同):“所有真理都是上帝的真理(All truth is God's truth)”——因为无论我们在何处发现真理,上帝都是它的源头(约16:13 )。而上帝真理的每一个指标,即使蕴含在不同文化中,最终都指向耶稣就是万国万族的盼望(太12:21)。

楼静武博士(Easten Law)是普林斯顿神学院海外事工研究中心的副主任。

翻译:江山 / 校编:Yiting Tsai

[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and 繁體中文. See all of our Chinese (Simplified) (简体中文) cover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