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裡最常被人引用的經文之一是:「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 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立比書4:6-7)」

這段經文呼應了耶穌的話「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並指出焦慮的解藥是:禱告。

我們的焦慮往往來自我們當下的處境。我們看不到前面的路是什麼。所以我們應該要低頭禱告——是啊,還有什麼比這更簡單的解決方法呢?

但往往,我們禱告的內容會揭示我們對自己的理解、對焦慮的理解,以及對上帝的理解。除非我們留意保羅在敦勸腓立比教會時提及的「祈求的類型」,否則我們在焦慮狀態下的禱告實際上只會導致更大的焦慮。

我們確實會對未來的情況感到焦慮,想知道當我們的友情、經濟狀況和家庭出現困難時該怎麼做。如果我們能至少多知道哪怕是「一滴滴」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我們肯定能平息一些焦慮,採取較積極主動的立場,或甚至是能放鬆下來,相信上帝!

於是我們向神提出請求:「主啊,求祢告訴我接下來該怎麼做。讓我知道明天會是什麼樣子。」

我們這樣禱告的理由是,如果我們有從神而來清楚明確的指示,我們絕對會遵循它。但摩西在燃燒的灌木叢中的故事卻警告了我們:摩西從神的口中得到指示,要他去埃及拯救他的人民。結果呢?摩西焦慮到了極點。不情願跟隨。甚至開始有身份認同的危機。上帝所賜的明確話語既沒有為摩西帶來信心,也沒有帶來「心裡的平安」。

我們也以為如果上帝向我們「顯現」一個明確的跡象,我們就會有平安。但基甸的故事讓我們知道情況往往並非如此。基甸不平安的感覺大到他甚至要求上帝證明祂會做到祂承諾要做的事,像這樣的請求是對上帝嚴重的不敬。但基甸提出所謂的「羊毛測驗」,他試驗了他的上帝。在基甸的要求下所發生的奇蹟也沒有為基甸帶來決心或讓他採取應有的行動。

我們總認為,如果我們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我們就能明智地靠著這些信息來做出正確的決定。但彼得不認耶穌的故事再次打臉我們。耶穌明確地告訴彼得,焦慮會導致他在不久的將來犯罪。但彼得並沒有改變自己行為模式。彼得對「未來會發生的事的預知」並沒有起到矯正他行為的作用,反而使他更備受譴責。彼得對未來的預知並未帶來他的悔改或使他有謙卑的態度。

告訴上帝我們對未來感到很焦慮是一回事。要求祂向我們揭示未來則是另一回事。

告訴上帝我們對未來感到很焦慮是一回事。要求祂向我們揭示未來則是另一回事。前者是認罪、坦承,後者是祈求。認罪和祈求皆是禱告的不同層面,但儘管我們對焦慮或罪的坦承總是敬虔的,我們出於焦慮的祈求卻並非都是敬虔的。

懇求上帝向我們顯明未來的時候,我們應謹慎行事,因為這些知識屬於神的奧祕(申命記29:29)。那些試圖把禱告當作水晶球的人,忘記了基督呼召我們憑信心而不是憑眼見行事,也忘記了基督的祝福:「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翰福音20:29)。

上帝是否曾在不同的契機下向祂的僕人揭示明確、具體的方向?有的。聖經為我們存留了這些事蹟。但聖經並沒有將此標準化、常態化。正如我們看到的,上帝的這些啟示也不一定會產生我們預期的「心裡的平安」。

請記住,希伯來書第11章裡並沒有說亞伯、以諾、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以及其餘的大人物是因有清晰的想法及滿滿的自信而出發的;他們是憑著信心而行。事實是,他們有很多焦慮,而且他們的視線前方也有障礙物。但他們的神是信實的。他們的神至今仍是信實的。

那麼,焦慮的人應該向神提出什麼請求呢?

我們能求祂增添我們的信心(路加福音17:5)、求祂教我們信任祂(詩篇71)、求祂賜給我們智慧(雅各書1:5)、求祂幫助我們將我們的心意奪回,使我們的心能順服基督(林後10:5)、求祂以「祂的同在」成為我們的日糧來支撐我們的今天(馬太福音6:11)、求祂提醒我們祂過去的信實,以及祂對我們和未來所有世代信實的承諾(詩篇119:90)。

上帝會以祂所賜的「出人意外的平安」來回應我們的請求。(腓立比書4:7)。

但這樣的平安,不是因為「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而有的搖擺不定的平安,而是因著信任那位「掌管明天的神」而有的完美的平安。

珍·威爾金 (Jen Wilkin) 是一位妻子、母親和聖經教師。 她是《道中的女人》和《無人像祂》一書的作者。可以在這裡追蹤她的推特 @jenniferwilkin

翻譯:Yiting Tsai

[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Português 简体中文, and 日本語. See all of our Chinese (Traditional) (繁體中文) coverage. ]

免費時事通訊

更多時事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