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3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搭乘纽约地铁L线,从曼哈顿前往威廉斯堡(Williamsburg)。那天我要采访一位名叫卡尔·伦茨(Carl Lentz)的年轻都市牧师,他住在一间豪华的滨水公寓里。一个时尚福音杂志希望我能写一篇他的侧写专文。他所服事的山丘之歌教会(Hillsong church,或译“新颂教会”)以其所在的夜店据点和屡获奖项的敬拜歌曲吸引了来自纽约市各处数万名各式各样的年轻人。
如今,伦茨是一部名为《山丘之歌教会的秘密》(The Secrets of Hillsong)纪录片的主角。这部纪录片检视了伦茨一系列外遇事迹和他离开后陷入困境的教会。这四集的节目呈现了一个沉重而情绪激动的伦茨,他透露自己儿童时期遭受性侵的经历,承认自己道德上的过错(从性行为不检点到药物滥用等),并描述了Hillsong教会领袖和同工间的冲突。
在这部纪录片公开首映的同一天,纽约市另一位牧师成为新闻的焦点:救赎主长老教会(Redeemer Presbyterian Church)创始人提摩太·凯勒(Tim Keller)牧师于5月19日因癌症逝世。
在2000年代中期,救赎主长老教会和Hillsong教会都吸引了一群对信仰充满好奇心的纽约人,两间教会皆于每周举行的多场礼拜里吸引共约5,000名聚会者。在我读大学的期间,有两年的时间里同时参加了这两间教会。我是一位在新英格兰长大,从小接受在家教育的牧师子女,为了读大学搬来纽约。但是,吸引我注意力的不仅仅是众星云集的曼哈顿人行道,也包括迅速崛起的福音派明星(包括凯勒和伦茨)所领导的教会。
从那个时期开始,福音派教会已逐渐意识到吹捧及打造明星牧师会带来的风险。我们已亲眼见到许多年纪轻轻就被培训成领袖,在极短的时间内被赋予过多的权力的牧师重重坠入罪恶里。相较之下,像提摩太·凯勒这样能信实地(虽然不完美)跑完一生的“名人”牧师却不多见。
但在十年前,很多人和我一样不太明白“名牧现象”。我当时也不明白自己那未经反思的出于“消费者心态”和好奇心选择教会的人,或多或少助长了这些名星牧师的崛起。年轻的我几乎完全不知道一间有着强烈的长老会色彩的教会和一间神学上不严谨的五旬节教会在神学上有什么差别。我也不明白一间教会的领导结构和问责制度能如何成就或毁灭一间教会及其领袖。
虽然当时的我很天真无知,但要看出两间教会及其领袖间的明显差异并不难:一位在信仰上塑造了我,另一位则满足了我的娱乐需求。
救赎主长老教会主日礼拜的特色是其以古典诗歌本敬拜、思考深刻且时间较长的讲道(讲员通常是校园牧师而不是凯勒本人,凯勒会轮流在不同牧区讲道),以及主日后的咖啡交流时间。其中一个牧区在周日晚上举行爵士乐为主题的礼拜。我深受这种充满家庭友好气氛的环境所吸引,也非常喜欢每周被圣经真理挑战我的道德行为的感觉。
而Hillsong教会的氛围则让人感到振奋。教会的门在主日礼拜开始前几分钟才打开,教会附近大排长龙,非常吸引路人的目光。许多人形容他们的造访为“一种体验”。而这确实是种特别的体验——昏暗的房间、霓虹舞台灯光、轰隆隆的敬拜诗歌和特别激励人心的主日信息,真的很像一场音乐会。在教会报告或彼此问安的时间里,接待人员会传来装满糖果和水的杯子。 Hillsong教会成功地吸引了许多可能不会走进传统教会大门的人;他们声称,自教会成立以来,已有数万人在这里信主。
即使我知道,我没有在这里受到如在救赎主教会一样的神学喂养,但我就是离不开这间教会。
就像他们的教会一样,这两位牧师也非常的不同。凯勒的牧师生涯有个不起眼的开始。他在维吉尼亚州一间乡村小教会开始服事,而且起初一度抗拒前往纽约服事的呼召。他深爱基督信仰理性的那一面,获得多个神学学位,写了几十本书,甚至辞掉他的第一份牧师职位,成为一名神学院教授。 。
凯勒有许多名人朋友,但他并没有炫耀这些关系。卡特琳·贝蒂(Katelyn Beaty)在凯勒去世后如此形容他:“即使他的影响力既深且广,凯勒事工的许多特点使他成为一位‘反对名牧’的名牧。凯勒看重实质内容过于个人特色。”
正如一些人在他去世后指出的那样,凯勒直等到年近六旬时才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而伦茨在39岁时出版了自传。凯勒的教会直到911事件后才发展成现在的规模。伦茨则在20岁出头即以Hillsong教会极具影响力的领袖之姿登台,因为他是创办Hillsong教会的布莱恩夫妇(Brian and Bobbie Houston)的密友。
尽管在进入圣经学院就读前,伦茨在学业上的表现并不突出,对学习也没有热忱,但伦茨的教育大部分来自Hillsong学院(Hillsong College)。伦茨声称,他成为牧师后,布莱恩让他以自己几乎无法承受的速度成长,有时甚至一个礼拜天要讲7次道。
伦茨在纪录片中回忆道:“我们几乎无法处理教会现有规模的工作。我们没有足够的领袖、我们的组织架构不够稳健⋯⋯但在你发现到这些问题前,你已陷入其中而不自知,这些问题的发生是迟早的事。”
《浮华世界》杂志作家艾力克斯·弗伦奇(Alex French)在纪录片中说道:“老实说,发表对一位名人牧师婚外情的想法,对我来说感触不太深。这间教会还有其他更严重的问题。”
然而,这部纪录片仅稍微触及这些更深入、更基本的问题:塑造出名人牧师的舞台、许多会众以消费者心态参与教会、以及这类教会在其教会论及门徒训练的根基上不扎实的部分。
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们自己经常也助长了塑造名人牧师的风气。当我在读大学时,我是否灵里饥渴,想要进入一个以圣经教导和福音为中心的群体?当然是的;我是否同样想让自己情绪激昂、在灵里分心或被娱乐到,以及寻找让自己有归属感的地方呢?当然也是的。
无论这两位牧师的相似或不同之处为何,当时的我都不想成为任何一间教会家庭的成员、不想成为一位会关心牧师的基督徒,也不愿加入和其他圣徒一起成为兴旺福音的同工和伙伴(以弗所书4:12、腓立比书1:5)。我是教会的消费者/顾客,我四处寻找周日早上最有娱乐性或最吸引我的一小时体验。但最终,我落脚于一间小型的拓堂教会,在里面聚会及服事。
凯勒在其著作《21世纪教会成长学》里写道:“耶稣‘战胜’了罪,但不是借着夺取权力的方式,而是透过舍己的服事。祂是借着失去一切而‘得胜’。这种想法完全逆转了世界的思维方式。这个世界看重权力、人的肯定、财富和地位⋯⋯福音因此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仆人式群体,这个群体里的人以一种完全不同于世界的方式生活。”
今天,伦茨在麦克·托德(Michael Todd)的蜕变教会(Transformation Church)找到属灵的家,这间教会位于奥克拉荷马州塔尔萨市(Tulsa),是一间以黑人成员为主的无宗派巨型教会。早在2014年,伦茨就告诉我,他认为基督徒应该避开那些使他们容易犯罪的事,并且他的首要任务是完成基督赋予的大使命。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平衡(balance)是个有趣的词汇,我的呼召不是去纽约Hillsong教会,我的呼召是去服事耶稣,成为一个好丈夫及父亲。如果我能做好这些事,教会最终也会很好。”
卡拉·沛蒂丝·卡瓦略(Kara Bettis Carvalho)是《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的副编辑。
翻译:荣怿真 / 校编:Yiting Tsai

Annual & Monthly subscriptions available.
- Print & Digital Issues of CT magazine
- Complete access to every article on ChristianityToday.com
- Unlimited access to 65+ years of CT’s online archives
- Member-only special issues
- Learn more
Read These Next
- Trending
All About That Tenor: Why Men Don’t Sing in WorshipMusic experts say we don't need more "manly songs," but we do need to help lower voices find their place - From the Magazine
The Cost of Creativity: Bonhoeffer Set Aside Ethics For Art. Did He Choose Well?The theologian set aside his nearly finished magnum opus while in prison, investing instead in creative writing. - Related
New Atheism Is Dead. What’s the New New Atheism?Far fewer British people agree with vitriolic assertions about religion. Still, disbelief in God is on the rise in both the UK and the US. - Editor's Pick
Conspiracist Thinking Is Cultural MarxismMarx’s view of history powerfully shaped how we think about time and power, but it’s not the Bible’s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