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降恩是来自中国家庭教会的牧师,1985年出生,目前在美国学习神学。龙牧师2010年加入锡安教牧团队,2017按立为牧师,负责敬拜、教导、讲道、门训、牧养、城市植堂、神学教育和宣教动员等等事工,主要精力投在大学校园事工和下一代的事工。2018年底,中国对家庭教会逼迫加剧,锡安教会策略性地把他差到海外神学深造,2021年在戈登康维尔(Gordon Conwell)神学院完成神学硕士学位,2022年秋季开始在惠顿(Wheaton)学院攻读神学博士。
以下是2021年6月华福总干事董家骅牧师访谈龙降恩牧师的部分文字记录。
信主与蒙召
董:你是中国大陆很年轻的下一代传道人。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信主和蒙召的经历?
龙:我是整个家族里面的第一个基督徒。当我回顾自己的属灵旅程时,就像保罗所说:“我今天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典而成的。”只有上帝不可思议的恩典,才让生命经历不可思议的反转。我从“龙的传人”到主的门徒;从无神论者到教会的牧者;从共产主义者到福音主义者——这是180度巨大的翻转。
我的父母及祖辈都是共产党员,我从小听着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长大。17岁到北京读大学,认识一位大学的英语外教、美国的校园宣教士,通过他第一次听到福音,也通过他来到韩国宣教士带领的地下教会。所以我是海外宣教士结出的属灵果子。但是我开始去教会时并不是去慕道的,而是去找基督徒辩论。
讽刺的是,为了赢得和基督徒的辩论,我开始很认真地读圣经,这也成为我生命的转折点。在一次祷告会时,毫无预期地,我很真实地看到我所有的罪、骄傲、贪婪。所有以前不愿意承认的罪,一幕幕呈现在我眼前,却又被耶稣的宝血洗净,白如雪和羊毛。
我信主之后祷告五年,母亲便归主,祷告八年后,父亲也信主。2008年,汶川地震。当我看新闻报导灾区的情况时,就忍不住掉眼泪,我感受到上帝很强烈的摇撼我的心,要呼召我出来全时间事奉。
但这对于一个中国大陆的年轻基督徒而言,意味着在我个人生命中还有家庭的里面,来了一场无形的地震。因此我挣扎了两年,直到2010年在一次祷告当中,我突然体会到我的心很痛,这种痛是属灵上的、情感上的、也是生理上的,是一种超自然的体验。就在那个瞬间,我忽然体会到我的全人、全心、全部生命不是属于我自己的,而是属于创造我的主和救赎我的主。在那一刻我就把我的心献给主,辞去软件工程师的工作,到北京的一所地下神学院开始学习。
董:你先在中国,后来到香港,现在又在美国读神学,可否谈谈在这三个很不一样的地方读神学的体会?
龙:我在2010年蒙召就马上想要读神学,那年我也认识了锡安教会的创会牧师金牧师。金牧师劝我留在中国,一边牧会、一边读神学,扎实我在本地教会的根基。所以我就留下来,没有出国。在我最想出国读神学的时候,上帝让我留下来。在2018年教会面对逼迫时,我特别不想走,因为觉得教会有很大的需要,但上帝却让我出国读神学。神的时间表跟我们的很不一样。
回顾我在中国、香港和美国的神学教育历程,三地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神学教育的优势是,神学院的教育和教会的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劣势则是学术水准有限、资源匮乏。相反的,西方神学教育面临很大的挑战是,神学、教会和宣教这三者相对分裂。在圣经里,使徒保罗的神学、他的教会和宣教是不可分开的,否则你很难正确的理解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我认为,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该是肩负使命的宣教士,同时也是门徒和神学家。
从这代到那代
董:你怎么看待当今北美、亚洲、欧洲教会都在面对的下一代流失的问题?中国大陆和美国的Z世代,有哪一些类似和不同的地方?
龙:在中国不用“千禧一代”、“Z世代”这些词,而是用“00后”或“95后”等等。下一代的事工,对于普世教会的重要性、紧迫性、战略性以及优先性,都是毋庸置疑的。关于中国的年轻人和其他地区的年轻人,我的观察是:他们的差异在弱化,而全球同步却在增强。预计到2050年,70%左右的全球人口将生活在城市当中。网络化、数位化、智能化的世界让北京或上海的95后或00后的年轻人,跟纽约、东京相同世代的年轻人的处境和文化张力越来越趋同。当然,同时我们不可否认,中国跟香港、北美,在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上有着巨大的差距。近年在各地兴起的民族主义浪潮,也让不同地域的年轻人之间的彼此聆听出现更多的障碍,甚至是张力和冲突。这是我们面对的一个巨大的挑战。
董: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商学院老师施若思(Holly Schroth)写的一篇文章,提到美国的Z世代在进入职场时,比过去婴儿潮世代,更缺乏工作经验。在面对心理健康方面,表现出更多焦虑和忧虑的状况。您在中国大陆接触到的95后和00后,有哪些类似或不同的地方吗?
龙:基本上非常类似。中国的青少年和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非常令人忧心,我看到的数据是13%的青少年有自杀的念头,这是非常高的比例。青少年的非自然死亡,第一原因就是自杀,大学生的群体也是一样,很多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些第一流的大学学生,都得了一种“空心病”——他们找不到生活和学习的动力,也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方向。其次,家庭的挑战也是一个普世性的问题,无论是对于中国、香港、韩国或北美的教会都一样。
我常提醒自己,孩子不是从学校开始流失,也不是从教会开始流失,而是从家庭里开始流失。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我们可以探讨很多,譬如父亲的缺席,这是普世性的问题。我觉得在基督徒的家庭教育中,常缺乏真实的信仰教育。家长往往有敬虔的外表,却能说不能行,缺乏了榜样的力量,和生命影响生命的见证。
中国教会传统的门训对于情感成熟和情感健康的关注特别缺失。但如果情感方面不成熟,属灵生命不可能真正成熟。你显露出来的,如同冰山一角,只是去教会时在别人面前祷告、服侍的样子;但是冰山下面的沉溺、抑郁、暴力倾向等问题,并没有被福音撼动。中国家庭教会是因为灵魂体三元论,把理智和情感都放在属魂的部分,不够属灵,所以常被压抑及忽视。新世代的门训实践要特别关注这点。
董:表面上来看,不同世代有差异,关注的东西不同,但做一些转译后,或许两个世代之间可以有更多的理解。例如:很多年轻人关注生态议题。对于今天的年轻人而言,生态议题不只关乎保护地球,而是关乎生存的问题。今天年轻一代关心贫富差距的问题,也不只是关心他们自己是否可以富裕地活着。对他们来说,贫富的问题,其实是生命是否被尊重、有没有意义的问题。刚才你提到忧郁、自杀、焦虑,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其实对于年轻世代也不再只是心灵关顾的议题,而是如何健康整全地活着的问题。或许不同世代、不同地区的人之间可以多一份同理心,进而一起合作去回应福音,并思考耶稣基督的福音对这些议题有什么话要说。
龙:当我们谈使命门徒和宣教时,不只是跨地域、跨文化的议题,更是跨代的概念。因此我很喜欢诗篇145篇4节:“从这代到那代”,这也是我参与的一个中国青年宣教运动的主题经文。我们的下一代在寻找答案,包括生态、政治、性别和社会公义的议题等。很遗憾的是,教会或他们的上一代没办法给他们满意的答案,常常只是劝他们好好祷告、读经、去教会。越是这样,年轻人越反感,反而促使他们离开教会。
真正好的答案都在上帝的启示当中,但问题是我们如何把答案呈现出来,关键是:教会要说好故事,把圣经的大故事说好。先要回答:你怎样看待整个世界?在宏大的叙事当中,对于人从哪里来是怎么看的,才可以面对具体的伦理抉择,例如:性别或堕胎的问题。圣经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最整全的世界观、一个大故事。
但我们读圣经常是碎片化,仅仅是背金句和讲主日学故事,但忽略了整个大故事。这个世代,尤其在后现代当中,一切的宏大叙事被消解,制造出了意义的真空。这恰好是教会的机会,如何把圣经的宏大叙事说好。这终极的答案比起年轻人找到那些碎片式的答案更关键。

Subscribe to Christianity Today and get access to this article plus 65+ years of archives.
- Home delivery of CT magazine
- Complete access to articles on ChristianityToday.com
- Over 120 years of magazine archives plus full access to all of CT’s online archives
- Learn more
Read These Next
- Trending
Died: Pat Robertson, Broadcast Pioneer Who Brought Christian TV to the MainstreamWith CBN, “The 700 Club,” Regent, the Christian Coalition, and a run for president, he changed evangelicals’ place in public life.FrançaisIndonesianрусскийУкраїнська - From the Magazine
How One Family’s Faith Survived Three Generations in the PulpitWith a front-row seat to their parents’ failures and burnout, a long line of pastor’s kids still went into ministry. Why? - Related
Died: Tim Keller, New York City Pastor Who Modeled Winsome Witness“We are more sinful and flawed in ourselves than we ever dared believe, yet at the very same time we are more loved and accepted in Jesus Christ than we ever dared hope.”españolPortuguêsFrançais简体中文한국어Indonesian繁體中文русскийУкраїнська日本語 - Editor's Pick
PCA’s 50th Anniversary Comes During a Season of GriefPresbyterians expect less fight and more fatigue as they gather following the Covenant shooting and the deaths of Harry Reeder and Tim Ke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