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位於亞洲的國家皆慶祝聖誕節。但是,聖誕節是否被視為從西方引進的世俗節日,又或是宗教節日?

《今日基督教》採訪了來自日本、馬來西亞、蒙古、巴基斯坦、韓國、台灣和越南的七位神學家和教會領袖,以了解他們的文化環境是如何看待聖誕節、有什麼樣獨特的傳統,以及當地的福音派基督徒如何慶祝基督的誕生。

幾位領袖的回答各不相同,包括承認並接受聖誕節在他們的國家被西方化及商業化的人,反對這種誤解的人,以及從更多的宗教角度看待聖誕節的人。

台灣:台灣神學研究院教會音樂助理教授林汶娟

在台灣普通民眾的眼中,聖誕節是個西方節日。因為它深受西方媒體和企業高度商業化形象的影響,例如黑色星期五的促銷活動。所以在台灣,聖誕節被當作一個有盛大的購物活動及在高級餐廳用餐的節日來慶祝。

台灣的基督徒則以不同的方式慶祝聖誕節,將其視為一個分享福音的機會。神學上而言,耶穌的誕生肯定不該被貼上“西方事件”的標籤。但考量到聖誕禮儀的歷史發展,以及這個節日過去是如何由西方宣教士引進台灣,聖誕節的“西方”形象似乎無法磨滅。

對我個人而言,我不介意在聖誕節慶祝活動中使用或加入西方元素,無論是在音樂表演、守夜或報佳音時。然而,我總是會建議教會應該除去或淡化那些與耶穌誕生無關的元素,例如聖誕老人、聖誕樹或交換禮物。

有些教會會買有台灣風格的聖誕蛋糕作為禮物,在他們的社區裡分享好消息。教會可以更專注於傳播分享耶穌誕生和第二次降臨的意義,提醒人們為什麼基督徒應該慶祝聖誕節。他們還可以舉辦一些外展活動,如送食物給飢餓的人、援助老人和殘疾人士、探訪病人和在監獄裡的人,將聖誕節道成肉身的意義體現在我們的文化環境裡。

馬來西亞:馬來西亞神學院新約研究講師Kar Yong Lim

在西馬來西亞,聖誕節是一個公共假期,慶祝活動是非常商業化的。大型商場裡有聖誕促銷活動和奢華的節日裝飾,如聖誕樹和馴鹿。聖誕燈照亮了購物區和公共公園主要街道的天空。餐館也抓住節日機會供應特別的聖誕菜單。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裡慶祝聖誕節的方式與西方國家沒有什麼不同。也許唯一的區別是,身為一個熱帶國家,我們沒有冬天跟雪。

教會通常會以傳福音為目的舉行聖誕節和平安夜的禮拜。在這裡慶祝聖誕節時,一些地方的傳統也會融合進來。流行的聖誕詩歌及樂曲已被翻譯成本地語言。我還看到華裔基督徒將蘋果當作聖誕禮物送給家人和朋友。因為蘋果的“蘋”中文發音聽起來跟平安的“平”相近,這是一種向人宣告耶穌就是和平之君的創意方式。

在東馬來西亞的沙巴州和砂拉越州,基督徒人口較多,在主要的城市地區會有教會組織的聖誕遊行和露天表演,每個人都會參加,不僅僅是基督徒。一般而言,穆斯林不會參與聖誕慶祝活動,但在東馬來西亞,民眾對聖誕慶祝活動的參與度很高。

日本:東京基督教大學基督教倫理學副教授Mieko Iwata

聖誕節在日本已被視為日本的節日,即使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源自西方的活動。在大正天皇時代(1912-1926年)之前,聖誕老人已廣為人知,歷史文獻顯示,那時期的孩子們已開始會期待收到聖誕禮物。

在日本,聖誕節被認為是與戀人和朋友一起度過的日子,因為媒體把它描繪成一個浪漫的夜晚。情侶們通常會一起吃飯,並互相送禮物。家庭則會在12月24日晚上相聚。也因為肯德基和蛋糕公司促銷活動的成功,日本人無法想像沒有炸雞和蛋糕的平安夜晚餐是什麼樣子。

日本的教會會宣傳聖誕節是慶祝耶穌基督誕生的日子,但也許因為普通日本人對聖誕節的意義並不好奇,因此很難改變他們將聖誕節視為“西方”活動的看法。

聖誕節在日本並非國定假日,聖誕禮拜通常在最接近聖誕節的週日舉行。許多日本福音派教會會唱西方的聖誕詩歌,如“平安夜”、“天使歌唱在高天”和“普世歡騰”。

今年,我的教會會在12月24日晚上舉行一小時的燭光禮拜(不是因為這是平安夜,而是因為它是週六,更容易聚會)。我們會在教會裡點蠟燭、唱聖誕詩歌、讀聖經經文、聽牧師的信息,並在孩子們手鈴演奏“奇異恩典”的旋律下結束禮拜。

韓國:城市中心教會牧師申智賢(Chiheon Shin

在韓國,人們仍然認為聖誕節是一個“西方”或外國節日,因為在我們的日曆中還有其他傳統節日,如雪花節(韓國農曆新年)和中秋節。

韓國人會在幼兒園、學校、私立大學和家庭裡會慶祝聖誕節,但它通常被認為是聖誕老人送禮物給孩子們的日子。此外,它還被認為是年輕人向愛慕之人表白或約會的日子,像情人節那樣。

由於還有其他傳統節日可以和家人共度,韓國的福音派基督徒經常與教會的家人或被邊緣化的鄰居一起過聖誕節。教會會舉行平安夜儀式,或訪問教會裡的老人家。他們也可能去拜訪城市裡較貧困和弱勢的鄰居,傳遞聖誕信息和禮物。教會也會有跨教派的合作,在城市裡舉行各種活動,如基督教戲劇、音樂劇,以及在街上擺攤唱詩歌。

身為一名建堂牧師及服事生活在韓國的移民會眾的牧師,我深信韓國的福音派基督徒應該在我們的生活和服事裡以更深更廣的方式活出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生命。

巴刻(J. I. Packer)在《認識神》一書裡寫道:“所謂的‘聖誕精神’意味著在人的生命裡重現那位為了我們成為貧窮的基督的樣貌⋯⋯聖誕精神指的是,人們致力於效仿他們的主,在生活裡以不求自己的益處為原則,付出及傾倒自己,為了別人,而不僅僅是為自己的朋友做好事。”

我們需要自願地使自己貧窮,向我們的鄰居伸出援手——他們是在社會上被邊緣化、孤獨和受歧視的人,包括近期移居韓國的移民。這就是我們如何能使聖誕節處境化,消除它是一個“西方的”活動等誤解的方式。

蒙古:基督教恩典之光教會牧師Bat-Orgil Gantumur

聖誕節在蒙古不是一個官方節日。大多數非信徒將其視為“西方”的活動,稱其為“蠟燭月”,這個名字是以佛教字彙改編的,因為一些佛教僧侶說這是冬天的第一個月。

Article continues below

免費時事通訊

更多時事通訊

一百年前,來自西歐的外國宣教士來到蒙古,和我們分享聖誕節的慶祝方式。此後,蒙古國成為共產主義國家80年之久。在那段時間裡,俄羅斯帶來了世俗慶祝聖誕節的做法,如擺放聖誕樹和從聖誕老人那裡得到禮物。蒙古現在是一個民主國家,這裡珍視宗教自由,沒有一種宗教會去取代另一種宗教。雖然我們是一個以佛教為主的國家,但蒙古人基本上不會對基督教等其他宗教有負面的態度。

在聖誕節期間有這些“西方”的影響並不是件壞事,它們不會對這些慶祝活動產生負面的影響。儘管如此,我認為我們不該讓聖誕節是“西方”活動的看法繼續下去。隨著蒙古教會的發展,我們應該在本地改善這樣的看法,學習如何根據我們自身的文化環境來處境化聖誕節的安排。

在這方面,我們已經稍微有些進展,儘管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四年前,教會之間共同合作,在全國各地表演聖誕劇和音樂會。蒙古的教會也鼓勵本地人創作有關耶穌誕生的敬拜歌曲。一首經常被傳唱的蒙古聖誕歌曲是“上帝如此深愛”,這首歌是根據約翰福音3:16編寫的。另一首流行的詩歌,“祂的愛”,歌詞裡寫著“等待了千年的愛,穿過黑暗來到我們身邊”。

巴基斯坦:伯利恆福音組織的副主任Ruby Naeem John

聖誕節被穆斯林視為西方的節日,而不是基督教的節日,儘管過去75年裡巴基斯坦一直有教會的存在。

巴基斯坦的福音派基督徒按照宣教士教給我們的方式慶祝和遵守聖誕節。我們像在英文電影裡看到的場景那樣,裝飾我們的房子和教堂。我們唱英文詩歌、和家人朋友交換禮物、裝飾聖誕樹及擺放耶穌誕生的場景。

但我們也有一些處境化的聖誕傳統。我們用旁遮普語和烏爾都語唱聖誕歌,以塔布拉(小鼓)和杜拉克(雙頭手鼓)等本地樂器來演奏。另一種常見的做法是,唱詩班會在聖誕節前一週拜訪不同的家庭,和他們一起慶祝。好客在我國是一種偉大的美德,在一些村莊裡,人們甚至會為唱詩班提供住宿跟食物。

將聖誕節和基督教視為“西方的產物”的看法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巴基斯坦教會不夠具有使命感。許多信徒早在70年代和80年代就離開了巴基斯坦,到西方定居。當宗教迫害增加時,許多基督徒逃往西方尋求庇護。

巴基斯坦的基督徒需要對我們的信仰更有“所有權意識”。巴基斯坦的教會現在正經歷著一個歷史性的篇章。由於大量的宣教士被系統性地逐出巴基斯坦,許多事工機構現在都由本地人來帶領。

我們需要本土神學家,能夠透過他們的視角來解讀聖經文本。我們需要理解跨代領導的概念,讓各代基督徒一同參與傳福音和門徒訓練。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消除對基督教和聖誕節的誤解。

越南:河內聖經學院基督教教育講師Saralen Tran

越南政府沒有將聖誕節視為官方節日,而是一個宗教活動。工作場所和學校要照常運作。12月的最後一週是企業最繁忙的時候,他們要結束一年的工作,做最後的交易,而學生則要進行期末考試。

然而,跟其他國家一樣,人們把聖誕節當作節日來慶祝。購物中心、餐館和其他公共場所都有漂亮的裝飾。在平安夜晚上,人們也會聚集在大街上或城市的某處。近年來,因為企業間日益增加的國際合作,提高了民眾對聖誕節被設立為節日的要求,但共產黨政府仍在考慮,因為聖誕節具有宗教意義。

現今的越南基督徒會參加為期兩天兩夜的教會禮拜。其中一個禮拜天有較為獨特、精心設計過的節目,邀請非基督徒因著聆聽聖誕節的故事而聽到福音。教會通常會在平安夜舉行大型的聚會,而教會的唱詩班和敬拜團往往得提前至少三個月為這些活動做準備。

聖誕節期間也有其他的外展事工。在12月3日,基督教及宣教士聯盟(Christian and Missionary Alliance)底下的教會在胡志明市的一個戶外場地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公眾福音聚會,約有500人在這場聚會裡接受基督。

翻譯: Yi-Ting Tsai

[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and 简体中文. See all of our Chinese (Traditional) (繁體中文) cover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