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Netflix線上韓劇《魷魚遊戲》(Squid Game)風靡一時,全球收視觀眾高達1.4億人以上。這部連續劇以韓國兒童熟悉的遊戲來描述現代人在所謂公平競爭中出現的社會病態,諷刺一些人為了生存而不惜犧牲他人。在現實中,目前的俄烏戰爭同樣暴露出人類的醜陋。任何衝突都往往帶來分化的漣漪,有支持者,就有反對者。基督徒也不例外。然而基督徒對二十一世紀的衝突,難道只有支持或反對的兩極化選項嗎?
不同的敘事
舊約士師時代的以色列人曾屢次處在類似的殘酷處境。以色列人飽受異族的侵略,常有戰事。基甸的兒子,亞比米勒,為了在示劍做王,一日內殺了七十個兄弟(士師記9:1-6)。有位利未人帶著自己的妾回家,不料當晚他的妾被當地流氓整晚輪姦至死。此事傳到其他支派,激起公憤,導致部落戰爭,險些滅了整個便雅憫支派(士19-21)。士師記作者以重複的一句話總結士師時代的局勢:“那時,以色列沒有王,各人行自己眼中看為正的事”(士21:25。。除非特別標明,本文所有聖經經文引述自新標點和合本)。當社會中的人行自己眼中看為正的事,一切就以自己的利益為標準,自然形成殘酷無情的世代,他們字典裏也很難找到“仁慈”一詞。
就在這時候,摩押女子路得抵達猶大的伯利恆,開始她在異鄉的生涯(得1:22)。她之所以來到以色列是因著她婆婆拿俄米的祈禱: “願耶和華施恩惠於你們…”(得1:8)。拿俄米為兩個兒媳婦所祈求的恩惠(ḥĕsĕd),可理解為忠貞,但也可解釋為恩慈。這禱告啟動了路得的“尋恩之旅”。
出發前,婆媳還爭論一番。拿俄米勸路得別選擇猶大,因為那裏沒有神的恩慈,只有祂的攻擊(得1:12-13)。她認為兒媳婦該往摩押尋找耶和華的恩慈 (得1:8, 15)。路得的回答卻完全是逆向的:“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裏去,我也往那裏去”(得1:16)。 對現在的人來說,這是個令人不解的移民決定。若有選擇,一般人會選平靜、安全、經濟繁榮的國家移民,路得怎麼會選擇那個殘酷無情的社會?她會不會選錯地方?
路得記第一章的結尾似乎暗示了答案:拿俄米和路得“從摩押地回來到伯利恆,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得1:22)。當時以色列社會有一條律法有助於像拿俄米和路得這樣的人:“你在田裏收割莊稼,若忘下一捆,不可回去再取,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申24:19)。
這可說是耶和華施恩慈予這些弱勢人士的方法,只是在那“各人行眼中看爲正的事”的世代,還有人遵守律法嗎?波阿斯後來對路得所說的話似乎暗示,伯利恆的人不但未必遵守那條律法,甚至會騷擾她 (得2:8-9)。
其實,路得面對的問題不單單是以色列人願否遵守那條律法,也是他們願否“違反”律法。因為申命記的律法雖保護寄居的寡婦,卻也禁止像路得這樣的摩押人進入以色列社群裏(申23:3)。除非有人施恩慈的熱忱達到願意將此律法擱置一邊,不然即便是平時遵守律法的人也會因此而不敢伸出援助之手。
看來此次的收割不僅是耶和華重新眷顧伯利恆的象徵(得1:6),也同時是伯利恆有無恩惠的測試。路得也似乎意識到所要面對的種種困難,她知道,身為摩押人,自己需要遇到極大的恩慈(ḥēn)方能在人家身後撿麥穗。(得2:2)
接下來發生的是一連串的意外。路得在緊跟收割的人身後撿麥穗時,“恰巧”跟到了某塊麥田(得2:3),田主波阿斯也就在那時候“剛好”從伯利恆來到田中(得2:4)。這位田主不但准許路得在自己田裏撿麥穗,還特別保護她。(得2:8-9),她吃午餐,也讓她把吃剩的包回家(得2:14)。他命令僕人不可侮辱她,還叮囑他們刻意讓她多撿一些(得2:15-16)。
路得出發時所尋覓的恩慈終於尋到了,且是超出她所想所求的。當她禁不住問波阿斯怎麽會在他眼前蒙恩(得2:10)時,波阿斯的回答 (得2:11-12)表明他相信這一切並非巧合,乃是耶和華報答路得信心的恩慈的作為。拿俄米聽了兒媳婦敘述田中的事件後,也作出同樣的結論。 (得2:20)。
社會處境的强烈對比
在士師記的敘事世界裏,有叛教的以色列人、導致以色列人拜偶像的士師(基甸)、好色的士師(參孫)、做偶像神堂之祭司的利未人、強暴他人之妾至死的基比亞人、以及蠻橫無理的便雅憫人。此外,那世界還有外侵帶來的戰火和內訌產生的部落戰爭。反觀路得記,讀者見到的是一個有恩慈溫暖的敘事世界,一個有耶和華藉著一些人施行恩慈的伯利恆社會。當中不但有對摩押人充滿恩慈的波阿斯,還有為摩押人路得與波阿斯的婚姻祝福的十位長老(得4:11-12)。
我們看到一些強烈的對照:士師記講述一位在基比亞被侮辱而死的異鄉女,而路得記則講述一位在伯利恆不但被接納,且是被尊為與以色列之祖先(拉結與利亞)同等級的異鄉女(得4:11)。士師記作者屢次將那時代的亂局歸因於“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士17:6; 18:1; 19:1; 21:25)。路得記沒批判這觀點,反倒刻意以大衛王的家譜作結尾(得4:17b-22),似乎暗示士師記所期待的君王就是大衛——那位終極的和平之君(基督)的預表。
路得記的敘事所提供的可說是一種替代社會現實(alternative social reality),這種意識類似布魯格曼(Walter Bruggemann)在《先知式的想像》一書中所談到先知們宣講的替代意識(alternative consciousness)。
兩極化的社會意識
近年來基督徒中的兩極化現象連串發生。先是為新冠肺炎而爭吵,後為俄烏戰爭而分裂。這些衝突的原因未必出自聖經,而是政見、種族關係、性別理論、性倫理、基督教民族主義等各種議題。各方以自己的一套價值觀定義何謂福音派。如紐約市布魯克林會幕教會(The Brooklyn Tabernacle)的主任牧師辛巴拉(Jim Cymbala)在一篇講道中所言,現在有一些北美基督徒不再以信不信耶穌來定義一個人,而是以是否是民主黨或共和黨、支持打疫苗或反對打疫苗、戴不戴口罩等條件來定義他們。
《今日基督教》(CT)有數篇文章談到近期北美福音派的四分五裂,其中有人感嘆關係分裂產生的身份困惑:“這些人在過去都是自己人,可是現在我已不知道他們是誰,也許我也可能不知自己是誰了。” 該雜誌的總裁兼主編戴倫博(Timothy Dalrymple)也表示: “令我最驚訝的一件事就是,我發現那些曾與我在每個議題上並肩作戰的人,竟然被互不理解的鴻溝隔離了。我從來沒料到如此事情會發生的那麼迅速。”
福音派的關係之所以落到如此地步,其中一大因素是各樣媒體形成相異資訊圈。各派只選擇收看或傳播自己圈子的信息、數據、報導等。而這一切背後的價值觀衍生出的社會現實便成了人們看事物的“眼睛”,導致敵我分明、誰也不信誰、以及各說各話的局面。對各派來說,自己圈子看到的社會現實才是真的現實,其他圈子的社會現實都是可疑的“假新聞”(fake news)或“虛假資訊”(misinformation)。這幾乎是另一類“各人行自己眼中看為正”的現象。
耐人尋味的是,這種兩極化的社會現實沒有客觀現實的空間,倘若兩方都處在危險狀況,任何一方都因缺乏客觀眼光而無法察覺。更令人遺憾的是,在這種基督徒群體裏只有敵我的鬥爭,尋找真理的人也無所適從。人們無形中創造一個沒有耶和華的恩慈,只有冷酷的敘事世界。
另類社會現實
路得記可為基督徒在面對目前的意識衝突上提供一些亮光,甚至一個模式。路得記顯示,縱然在最黑暗混亂的情況中,在神所造的世界裏,還有像路得記這樣的正面事實可報導。像聖經作者一樣,基督徒可在亂局中以正面的事實創造一個正面又健康的社會現實。這種社會現實沒有否認目前的黑暗面,但專心於描繪社會裏的正面故事。
例如,針對當下的俄烏戰爭,我們可聚焦於許多社會和基督教組織進行的人道救援。身為基督徒,我們尤其要注意教會與宣教機構在此刻做出的貢獻。各國的教會和宣教機構不遺餘力的以禱告、財力、物資、人力等資源幫助受困於戰火中的百姓和逃亡中的難民。當中有不少的宣教士雖可撤出戰區,卻選擇留下來。(我有一位神學生的父母就決定留在烏克蘭,服事並陪伴受難的基督徒。)又如CT近日所報道的,在上海因疫情遭封控的困難和混亂中,基督徒用愛心幫助鄰舍、服務社區。
可惜的是,今天人們每天關注的是對立媒體的報導,卻忽視了這些基督徒所做的事工,即便在教會裏也鮮少聽聞。他們的故事需要我們公諸於世,如此一來,我們可在目前的對立社會現實中,樹立一個另類的現實感,撰寫一個另類的敘事: 耶和華在亂局中還在掌權,還在人間施展祂的恩慈。這也是因對立的社會現實而困惑徬徨的人所需要聽到的敘事,我們希望讓他們看到,在這冷酷的世代,因著神的介入,人類還能享受到人間的溫暖。
事實上,耶穌基督在三年半的服事中帶出來的,就是另類的社會現實。他常常夾在親羅馬政府與反羅馬政府的猶太人中,跟隨他的人中也有站在不同立場的人。面對如此兩極化的情況,耶穌選擇宣講另類的現實,即天上國度的社會現實:“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4:17)。細讀福音書的記載,我們會發現,無論是耶穌的福音或他的醫治事工,所展現的都是超越先知們的先知式想像,因為先知們未想像過像耶穌所講述的愛敵愛友的永生國度。
耶穌曾說,在他未歸來之前,戰爭會在世上不斷發生,人類也會因被分化而“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太24:7) 事實上,從耶穌時代至今,地球上每一個時代都不知發生了多少的戰爭。而無論人們站在那一邊,我們對戰爭的政見都會成為過去。面對潮來潮往的戰爭與鬥爭,基督徒的焦點不應該被模糊。我們的敘事應該是像耶穌的敘事,敘述另類的天國的現實;我們應該像耶穌那樣祈願天父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6:10) 在這分化的世代中,讓亂世中的世人看到另類的社會現實。
吳仲誠牧師是新加坡神學院及美國威敏斯特神學院神學碩士、 英國貝耳法斯特皇后大學哲學博士。曾在新加坡牧會多年及在新加坡神學院擔任舊約副教授,現任澳洲布里斯班神學院舊約講師。

Subscribe to Christianity Today and get access to this article plus 65+ years of archives.
- Home delivery of CT magazine
- Complete access to articles on ChristianityToday.com
- Over 120 years of magazine archives plus full access to all of CT’s online archives
- Learn more
Read These Next
- Trending
Died: Pat Robertson, Broadcast Pioneer Who Brought Christian TV to the MainstreamWith CBN, “The 700 Club,” Regent, the Christian Coalition, and a run for president, he changed evangelicals’ place in public life.FrançaisIndonesianрусскийУкраїнська - From the Magazine
Eve’s Legacy Is Both Sin and RedemptionThe first woman tried to get free of God. But when she aligned herself with God’s purposes, she became the ‘Mother of All the Living.’ - Related
Don’t Pretend the Ugandan Homosexuality Law Is ChristianNot everything that’s a sin is a crime—let alone one punishable by death.Français简体中文繁體中文 - Editor's Pick
PCA’s 50th Anniversary Comes During a Season of GriefPresbyterians expect less fight and more fatigue as they gather following the Covenant shooting and the deaths of Harry Reeder and Tim Ke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