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牧師和作家,約翰·派博(John Piper)久負盛名,一直用非比尋常的激情唱出上帝的榮耀之歌。在其代表作《渴慕神》(Desiring God)出版三十多年後,他的新作《神的護理》(Providence)證實了派博還能唱出更多飽含經文的詩句。
在他事工的當下,想像一下派博扮演魯益師(CS Lewis)《納尼亞傳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中的角色狄哥裡·寇克(Digory Kirke),也許會有幫助。只不過,派博所處的是寇克最有影響的年齡段。當時,寇克已經從男孩狄哥裡成長為年邁的教授,歡迎佩文西家的孩子們留在他的莊園裡,並在他的衣櫃裡找到通往新世界的入口。
讀者在後面的書卷中發現,寇克教授曾經到過納尼亞,知道孩子們發現的另一個世界。他們回來後,他渴望了解他們旅行的經歷,並指點他們“往上往裡,持續前行”,以便能夠更好地看到、理解那個世界及它的製造者。派博和寇克一樣,向今天的讀者展示了他看見的多少上帝的榮耀,以及關於神的護理的教義中可以包含多少慰藉人心、改變生命的真理。
神聖的“看管”(seeing to it)
在導言中,派博打開了一扇門,讓人重新認識上帝和祂的世界,並發出了研究神的護理的四個邀請。它們邀請人們去敬拜和認識那位“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的上帝,並找到確據——通過祂的旨意,上帝將“把萬物白白地賜給我們”,甚至包括基督本人(羅8:32)。接下來的700頁分為45章,共三部分。
第一部分定義了派博對神的護理的理解。這一教義闡釋了上帝的目的性,即“維護、指導、支配和管理'所有的生物、行動和事物'”。派博在得出這一定義時並沒有標新立異。他從改革宗對神的護理的經典闡述出發,引用了主要的信仰告白,包括《威斯敏斯特教義》和《懺悔錄》(鑑於派博就教理問答中關於人生主要目的的第一個問題,對答案做出的那一有名的編輯,即在“我們要榮耀上帝, 通過 永遠享受祂”中,把“以及”改成了“通過”,他的學生對這些文件應該非常熟悉)。
此外,派博的定義與日後的改革宗傳統保持一致,在保存(上帝維持世界)、管理(按照祂的意願統治世界)和統籌(利用自然界的普遍運作來實現祂的目的)等方面形成體系。派博引用查爾斯·司布真(Charles Spurgeon)的話,以說明他的定義是如何區分神的護理和命運的。事實上,他的措辭很像加爾文——借引用保羅、奧古斯丁和巴西略的話——在《基督教要義》中所說的:“我們讓上帝成為萬物的統治者和管理者。 .... ..人的計劃和意圖是由神的護理所支配的,以至於他們被其直接帶到了指定的終點。”派博立意於改革宗的傳統,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改革宗把神的護理的交易看作是安慰和確據,以應對他們那個時代羅馬的教義和對他們福祉的攻擊。
《神的護理》的第二部分探討了上帝以護理統治的最終目標。換句話說,它揭示了派博對“上帝要把世界帶到哪裡去?”這一問題的回應。在這部分,讀者可以看到完整的聖經護理神學,從創造到新約,直到上帝的子民得榮耀。派博強調,上帝對以色列和“穌對列國的拯救和影響”的計劃是“一貫的計劃”,並不隨時間或環境的變化而改變。
派博表明,雖然他對神的護理的理解借鑒了古典基督教、改革宗傳統和喬納森·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但他確實強調了該教義的某些方面,為21世紀的問題提供了獨特而必要的答案。他向我們保證,上帝正在引領世界,直到祂高舉自己的那一天。這不是為了分散人類對“終極滿足”的注意力,而是為了“展示並邀請我們去享受它”。簡而言之,在榮耀上帝、我們通過耶穌基督獲得喜樂和上帝喜悅我們享受祂三者之間,並沒有任何衝突。將這些東西聚集在一起,就是護理的最終目標。
《神的護理》的第三部分也是最長的部分,研究了該學說的性質和範圍。派博所說的 性質(nature),是指上帝如何影響祂所轄事物的問題。他所說的 程度(extent),是指上帝治理的範圍。按照《聖經》和愛德華茲的說法,派博宣稱世界是以上帝為中心的,“自然界中沒有任何事情的發生離得開上帝的智慧、公正和恩典的安排”。這些章節有詩意的語言和鼓舞人心的故事,有對熊、風以及對一日當中未曾感謝之恩賜的反思。 《神的護理》探討了許多性質和範圍,包括上帝與撒旦、國王和國家以及生命和死亡之間的關係。它得出的結論是,“生命中沒有任何領域......可以中止或限制神的護理那終極性、決定性的支配作用。”
第三部分中最大的部分探討罪以及人類罪惡選擇的天命。派博沒有把這看作是一個需要迴避的話題,而是努力表明為什麼上帝的行為是罪人及其受害者的終極希望。他解釋說:“無論我用什麼動詞來描述上帝與人類選擇之間的關係,我總是指稱一種神聖的'看管'(護理)。這絕不意味著上帝有罪,也不意味著人不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準確地說,上帝可以確定,在祂自己不犯罪也不免除罪人責任的情況下,罪依然會發生。”在這一部分中,就像本卷的大部分內容一樣,派博把《聖經》文本作為他的主要資料來源和最終權威;他的目標是在《聖經》未談及的地方停下來,並承認有限的人類思維在理解上帝“如何”行事、隱而未現的奧秘等方面的局限。
然而,這並不是說他的探討沒有神學上的影響力。上帝的旨意 允許 人作惡,但對此並不 欣悅 的觀念與早期教會的傳統是一致的,這傳統體現在特土良和奧古斯丁的作品中,並由安瑟莫和阿奎那發揚光大,傳至宗教改革時代。阿奎那藉著奧古斯丁說:“因此,上帝既不強求作惡,也不強求不作惡,而是允許惡事發生;這就是善。”派博對人類自由和上帝主權之間相容性的看法遵循加爾文、改革宗的信仰告白以及喬納森·愛德華茲的自由意志論。
剩餘部分探討神的護理在皈依、基督徒生活和未來中的性質和範圍。雖然派博沒有指名道姓地回應當代動蕩的神學觀,但他的論點很好地反駁了自然神論(deism)、過程神學、新教自由主義和開放神學的主張,更不用說其他世界觀和宗教。此外,他告誡人們要根據神的本性和品格,過充滿喜樂和愛的基督徒生活,這很好地解決了福音派人士正在問或需要問的許多問題。而他關於認識和熱愛神的護理的十個例子,是那些自稱重生和信奉《聖經》的基督信徒的生命更新秘訣。
一個關鍵性的教義
派博的最後一章展現了所有渴望耶穌基督再來的人所共有的希望。這應該感動讀者,讓他們讚美上帝,就像清教徒詩人喬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在其詩歌《神的護理》的結尾所寫的一樣:
萬事萬物,雖各不同,卻因同一個命令而存在即為了榮耀你,因此我也讚美你在我其他所有讚美詩中都是如此,但於此處,我加倍讚美
在整個教會歷史上,恢復和捍衛神的護理的教義是至關重要的。從早期教會應對異端的穩定性,到中世紀應對哲學難題的確定性,到改革時期應對缺乏確據的安慰性,再到現代應對創新和解構的神學反駁,神的護理論一直在服務和保守上帝的子民。
在我們這個充滿衝突、懷疑、悲觀和迷惑的時代,需要恢復神的護理的教義。派博的《神的護理》讓讀者看到上帝在做工,帶來了希望和基石,以抵禦動蕩的文化浪潮。正如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中所寫,神的護理提供了安慰,提醒人們“當世界似乎在漫無目的地翻滾時,主也在隨處做工”。
幾十年來,派博一直指出有一位榮美而神秘的上帝。在本書中,他再次指出這一點,並讚美神的護理中的榮美和神秘,有的已經呈現,有的將要呈現。派博教授在這“陰影地帶”中,滿懷喜悅地寫下了一個真正的“另一個世界”。在那裡,上帝完全顯現,並歡迎我們所有人“往上往裡,持續前行”,去認識祂。
Jason G. Duesing是中西部浸信會神學院的教務長和歷史神學教授。他合編了《教會歷史神學》,也是新的兒童讀物《月亮在說話》的作者。
翻譯:LC
責任編輯:吳京寧

Annual & Monthly subscriptions available.
- Print & Digital Issues of CT magazine
- Complete access to every article on ChristianityToday.com
- Unlimited access to 65+ years of CT’s online archives
- Member-only special issues
- Learn more
Read These Next
- Trending
All About That Tenor: Why Men Don’t Sing in WorshipMusic experts say we don't need more "manly songs," but we do need to help lower voices find their place - From the Magazine
My High Priest Understands My PainJesus’ mercy is in his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our hurt, not only in his ability to solve it. - Related
New Atheism Is Dead. What’s the New New Atheism?Far fewer British people agree with vitriolic assertions about religion. Still, disbelief in God is on the rise in both the UK and the US. - Editor's Pick
Pastors Wonder About Church Members Who Never Came Back Post-PandemicNew research shows disagreement over COVID-19 policies drove changes in attendance, but “a lot of it is a myst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