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彼得最后的谈话里,耶稣问彼得是否爱祂。 “是的,主啊!”彼得说,“祢知道我爱祢”。耶稣回答:“你喂养我的小羊”(约翰福音 21:15-19)。于是彼得顺服耶稣,除了向犹太听众忠实地讲述耶稣的生平和事工,他还跨越文化界限,向外邦听众讲述耶稣。教会成为一个跨越种族、语言和地理位置的多元异质群体,并因着这样的见证不断成长,喂养每个种族、每个语言的人。

今天的基督徒延续着初代基督徒的任务,努力使耶稣的见证进到每个文化里,西方教会也不例外。但有时,我们的努力可能超越了适当的界线。当耶稣和祂的教导变成精心设计的充满属灵意涵的家具、商品,由大家喜爱的教会名人推销时,或是当专业设计过的热门敬拜歌曲主要是让其制作人获益,并成为满是商机的品牌一部分时,我们该问的是,我们成就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任务?

我们如今为主做见证的方式,也许无形间已把本该献上给耶稣的转归给了自己。我们也许不再喂养基督的羊,而是靠吃羊饱腹。

耶稣知道我们表面上的“委身于祂”可能只是内心掠夺欲望的掩护。祂警告我们:“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马太福音7:15)这是个引人深思的图像,让人想起宗教权力如何被人以各种充满创意的方式滥用:以利的两个儿子何弗尼和非尼哈收取圣殿里的食物、在性上犯罪(撒母耳记上2:12-25),教皇乌尔班二世用赎罪券换取人们加入十字军东征,美南浸信会的领袖选择自保,宁愿牺牲那些被侵害的会友。

对披着羊皮的狼而言,基督教事工很有吸引力,因为他们很容易就能饱食羊群。

我们该如何意识到自己已经变成耶稣告诫祂的听众要防范的那种人?艺术家J·科尔(J. Cole)在他 2016 年的单曲“假先知(False Prophets)”里探讨这个问题。歌词一开始就对他曾喜爱的音乐家大肆吐槽,这些音乐家的天赋为他们带来名声,但这些名声却助长了他们最具破坏性的恶行。科尔哀叹道,“‘自我’掌控着人们的一举一动,自我是个超级明星,我们无法将目光从他身上移开,因为他已紧紧抓住我们的心。”

对基督徒而言,哪怕仅仅只对过去十年间被曝光的教会丑闻略知一二,我们也能将这段歌词与许多身陷于其中的人物联想在一起。可能是马克·德雷思科(Mark Driscoll)、拉维·撒迦利亚(Ravi Zacharias)、卡尔·伦茨(Carl Lentz)、小杰瑞·法威尔(Jerry Falwell Jr.),或其他许多全国性的或地方性的基督教教派或机构的知名人物。在诗篇145:15中,大卫赞美耶和华是万民的供应者:“万民都举目仰望祢,祢随时给他们食物”。科尔歌词里的假先知却与大卫的词反向而行:假先知吸引举目仰望他们的追随者后,再把他们吃干抹净

有趣的是,科尔的歌词很快就从指责假先知转而进入自我反省的模式。他问自己是否也想吃干抹净那些崇拜他的人?他认真地思考自己很难摆脱身为一个嘻哈偶像在道德上的模糊性。他自问:“我所做的是出于对音乐的热爱,还是出于对自己的爱?我想要这些(观众)崇拜我吗?”

在“假先知”歌曲的结尾,柯尔将自己和那些让私欲摧毁自己和粉丝的音乐家放在同一条线上。他的结论是,没有人可以免于道德崩坏的可能性。

这又让我们回到耶稣与彼得的谈话里。初看乍似简单明了的敦促,要彼得照顾好他服事的对象,现在看来却令人感到不安。为什么耶稣不止一次告诉彼得要喂养祂的羊,而是三次?为什么圣经要为后来的教会记录下这段谈话?是不是因为我们也需要被这样提醒?

也许,耶稣之所以连续三次呼召彼得喂养祂的羊,部分原因是信实的跟随这一呼召非常困难。澳大利亚学者马里恩·马多斯(Marion Maddox)认为,我们之中很少人能免疫于成为属灵/信仰名人的吸引力,以及推动着它的结构性拉力。即使我们表面上反对成功神学/昌盛福音(prosperity gospel),或认为社交平台是很糟糕的门训场所,我们也很可能在看着充满能力的男性牧师和他们极具传统形象魅力的妻子的图片,以及流览他们所住的昂贵住宅影片时,内心希望自己也能拥有这些东西。马多斯认为,在西方文化里,基督教名人夫妇的形象已经“取代了耶稣、马利亚和约瑟等更传统的形象”。

即使我们厌恶宗教成为一种产业,拥有不同的品牌和形象大使,但这个产业之所以有机会成功,正是因为我们渴望它所销售的东西——或以它所刻画的那种方式成功。与科尔一样,马多斯认为我们所有人都很难避免成为我们讨厌的那种人。上帝呼召我们成为祂的羊,但若遇到合适的机会,我们也可能变成狼。

我们可以理解我们都有道德上的软弱,知道我们都会受到诱惑,并做出狼一样的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当中那些败给软弱的人就不需要负上责任。耶稣对于滥用宗教权力的人尤其严厉。祂说:“你们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喜爱会堂里的首位,又喜爱人在街市上问你们的安。……你们律法师也有祸了!因为你们把难担的担子放在人身上,自己一个指头却不肯动。”(路加福音11:43,46)。耶稣警告我们,为了纠正世世代代不肯悔改的宗教领袖而殉道的众先知的血,将要算在他们头上。

然而,耶稣想传达的主要信息,并不是我们相互吞吃的危险。祂提醒我们要喂养祂的羊并提防野狼,最终目的是要我们明白祂在我们故事中扮演的角色

在耶稣关于羊和披着羊皮的狼的故事中,贯穿故事的核心问题是羊和狼的饥饿。羊需要被喂养,这就是它们的脆弱所在;狼渴求猎食,这就是它们邪恶的能力所在。但耶稣是永活之道,是上帝与我们相交、与人类说话的具体展现,祂终止了我们“无法饱足”的叙事,向我们介绍祂自己——生命的粮(约翰福音6:22- 40)。

Article continues below

免费时事通讯

更多时事通讯

耶稣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约翰福音6:55)。在牺牲自己的身体被钉在十字架之前,祂再次重复了这些话(马太福音26:26-29)。即使是刚出生还不会说话的婴儿耶稣,也透过躺在为喂养动物而存在的马槽里来告诉我们祂的身份。

2023 年春天,在肯塔基州的阿斯伯里大学(Asbury University)由学生自发的校园复兴──阿斯伯里大复兴的初期,神学院学生麦迪逊·皮尔斯(Madison Pierce)在脸书上发表了一篇广为流传的文章,讲述他在学校小教堂里目睹的一切。他写道:“我觉得有意思的一点是,在这次的复兴里,上帝使用……一群特别强调要谦卑的领袖们,来服事深受宗教滥权伤害的一代人。”

皮尔斯和其他几人评论此次校园复兴运动里谦卑的氛围让他们着迷又欣慰。比利·科佩奇(Billy Coppedge)在为洛桑运动撰写关于阿斯伯里复兴的文章时承认,他“最初的想法之一是,这场复兴可能对(学校)非常有利。他们可以从所有这些访客及媒体的关注中获得利益。但令人瞩目的是,他们自始至终的态度都不是‘我们该怎么让学校得益于此’,而是,‘我们该怎么做才不会抢了上帝的荣耀?’”

皮尔斯和科佩奇的评论既让人充满盼望,也令人深思。科佩奇对在学校里见到的单纯无诡诈深感高兴,因为这与他以为会见到的完全相反——他原以为会见到一个准备借机扩张影响力的宗教机构。皮尔斯则被当中“强调要谦卑的领袖们”所感动,以至于他视这为“上帝与这场复兴神圣的同在”的证明,但不是因为这些领袖缺乏领导力,而是因为他太常见到属灵领袖滥用权力。

这对西方教会有何启示呢?宗教名人和宗教机构在我们的文化里无所不在,但我们却并不总是喂养着上帝托付给我们的人。每一篇赞扬这场校园复兴和等谦卑的文章,背后是一群被耶稣所谴责的那种领袖一次又ㄧ次伤害的人们。隐含在这些故事下的潜台词是没有牧羊人的羊。

耶稣对彼得的教诲既是个邀请也是个挑战。耶稣说:“你喂养我的小羊”,但这是一项在此生艰巨的任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而不变成狼吗?如果我们有自信自己的能力足以胜任这个任务,也许我们应该再想一遍──也许,我们应该想三遍。

Yi Ning Chiu是今日基督教的特约撰稿人,也是Ekstasis的专栏作家。

翻译:Harry Chou / 校编: Yiting Tsai

[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and 繁體中文. See all of our Chinese (Simplified) (简体中文) cover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