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是否浪費了自己的生命?”,這是近期某天早晨喝咖啡時閃過我腦海的問題。才剛醒來,我就已陷入教會事工泥淖的沮喪之中。而這樣子的沮喪,偶爾會臨到在基督教事工禾場服事的人身上,或是跟傳道人結婚的人身上。
在我們的服事生涯裡,已經過去了的歲月比未來剩下的時間還要多。對這一點我倒沒有太多的難過,至少現在還沒有。也許未來的某一天,當我的丈夫布倫特(Brent)從講道台上退休,拿下他的牧師領時,我可能會感到難過。不過,就在那個早晨,我問自己,迄今爲止的30年裡,回想我們過去或多或少服事過的11間教會,以及所有與之相關的送往迎來零碎總總,我們有什麼拿得出來的成果?
對我們現在的生活和現在的教會,我有很多感到美好和覺得很棒的地方。我們被耶穌的愛所環繞,我們也很感動於祂的子民用特別的愛來溫暖彼此和這個世界。這種愛是教會在這個世界上的美麗奇蹟。多年來,我們一直參與在教會向周遭社區傳遞溫暖的各種活動中——免費的家庭修繕、育兒講座、年輕人組隊玩雷射槍、戲劇及音樂會的演出、義賣籌款、難民支持、週五晚餐、街友餐點發送、聖誕節的火雞、所有想得到的認識福音課程、傳統禮拜和現代敬拜音樂…零零總總的活動,都是我們為我們所處的社區努力發想並推動的。
(我認為)大多數的時候,教會展示出來的愛是沒有任何隱藏的動機的。教會總是張開滿滿的雙手,期望人們能盡可能在此得到所需要的。但有時在我們所表現的愛的後面——至少對我來說——有一種難以完全掩飾的意圖——想和人傳福音,讓教會人數能夠成長,因而成為更好的教會,而更好的教會也能讓人數又更加增長。我們想要成爲別人口裡的那間教會;。想要在創意、數字、人數和影響力是成功的;想要擴大、遍及各地。
對此,我表示悔改。對此,我已放下。如果我們誠實面對我們所做的事工,以及我們為何而做的動機,肯定會引我們至悔改。當我環顧祭壇的周圍,我發現不只我一人跪在這裡。對於我們的動機,我們肯定需要悔改,不是因為想增長教會人數而悔改,而是因著為了增長而增長而悔改。
在最近一次教會的早餐聚會上,我很欣賞教會一位女士戴的項鍊——由雕刻著小象的木珠串起來的。它看起來像來自一次美好旅行的紀念物,在一個滿是雕刻和蠟染的市集攤位上精心挑選而來的。我告訴她,“我喜歡這個項鍊!”她回答,“謝謝你。”邊說邊撫摸著珠子。但是,當她開口想要繼續說點什麼的時候,我這位年齡漸長的朋友,發現自己突然腦海一片空白。
「我記不得我本來想說的話了。」她摸著小象的頭說。
我提議,「要不要幫你一起想?」
「不了,謝謝你。」她說。「我想要自己慢慢想起來。」 我的朋友用手指反覆摸著小象,在記憶的抽屜、在腦門後翻來找去她丟失了的詞句。我們就這樣一起等著。也許照常理而言我們應該換個話題,但那樣感覺會對她堅持的努力不尊重。就這樣幾分鐘過去了。我們仍沉默地站著。最後,我們都被叫去吃飯了。我們互相交換了微笑,聳了聳肩,然後逕自去排隊了。
我們的對話沒有達成什麼效果,也沒有解決任何問題。我分開後我就去找牛角麵包和酸蘋果醬。就是事實上及時間上而言,這次談話不是一次成功的交流。但是在教會裡面,沒有結果的一起浪費時間也可以是種愛的表現。
幾個星期後,我在聖餐時站在會堂後面,看著人們來來往往。這是我喜歡做的事。人們在側邊走道排隊領聖餐,然後從中間的走道回到自己的座位。在中間走道的紅地毯上,還殘留著之前因疫情保持社交距離的規定而殘留的叉叉標記。
然後我看到那位女士,她正雙手捧著聖餐,沿著中間的走道回到自己的座位,準備入座後領受聖餐。這是我們當時爲數不多的防疫規定之一。在她身後有幾十個教友,他們不約而同放慢了腳步,配合她的步伐,以免超越她。沒有人催促她。她邊走邊微笑著,可能沒有注意到她身後配合著她的人。這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隊伍。會衆在她身後走得很溫柔,就像一個神聖的陪伴隊伍。我覺得好溫暖,微笑的看著這個隊伍。
在我面前的這一幕,用最美麗和最神聖的方式,讓我見到了教會的成功。教會用其緩慢、耐心的步伐,因著愛的緣故展現了它的美麗。教會能為自己所愛的、苦難中的會友提供如此難得的禮物,也能為所有我們遇到的人——因著耶穌的緣故,有幸能在其身邊或身後緩慢行走的任何人——提供同樣的禮物。
每ㄧ年,復活節的前夕都提醒著我們,在世人看來也許是沒有意義的徒勞及浪費時間,實際上可能是奇妙可畏的事。在別人看來彌賽亞失敗了,實際上彌賽亞卻已完成最神聖的旅程。祂的死亡帶來生命。空的墳墓帶來充滿應許的新盟約,能將萬物翻轉、恢復至其最好的樣貌。復活節是最絢麗的、最顛覆一切的盼望。如同在加拿大冬天結尾之際,在人們窗前飛過的孔雀。它所啟示的成功看起來與世界上其他版本的成功都不同,在我們所站的教堂裡,閃爍的是其謙卑且榮耀的的身影。
復活節向我們證明了,在這漫長、緩慢、穩穩前進的路上,耶穌與我們同行。這樣的步伐也許永遠都看起來不怎麼成功,但卻是信實的,並且,有著祂神聖的陪伴。
凱倫·斯蒂勒(Karen Stiller)是《部長的妻子:關於信仰、懷疑、友誼、孤獨、寬恕等的回憶錄》的作者,也是《Faith Today》雜誌的編輯。
翻譯:Harry Chou / 校編:Yiting Tsai

Subscribe to Christianity Today and get access to this article plus 65+ years of archives.
- Home delivery of CT magazine
- Complete access to articles on ChristianityToday.com
- Over 120 years of magazine archives plus full access to all of CT’s online archives
- Learn more
Read These Next
- Trending
A Tale of Two New York City PastorsOne formed me. The other entertained me. - From the Magazine
Our Worship Is Turning Praise into Secular ProfitWith corporate consolidation in worship music, more entities are invested in the songs sung on Sunday mornings. How will their financial incentives shape the church?español - Related
Died: Tim Keller, New York City Pastor Who Modeled Winsome Witness“We are more sinful and flawed in ourselves than we ever dared believe, yet at the very same time we are more loved and accepted in Jesus Christ than we ever dared hope.”españolPortuguêsFrançais简体中文한국어Indonesian繁體中文русскийУкраїнська日本語 - Editor's Pick
The Spiritual Battle of Teen Screen TimeKids’ addictions to their phones isn’t a legislative issue. It’s a discipleship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