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今日基督教》第二屆徵文比賽的獲獎文章,原文是以西班牙文寫作。即可更多了解徵文比賽、CT其他語言的文章。點這閱讀其他語言獲獎的文章:包括葡萄牙文、 法文、 印尼文和中文。
整本聖經中最戲劇性的時刻之一,就是亞伯拉罕手拿著刀,準備順服上帝的旨意,獻祭兒子以撒的時候(創世紀22:10)。因為在那個年代有著獻祭孩子的習俗,因此在亞伯拉罕看來,也許上帝的要求並不是那麼的苛刻。當然,也可能是因耶和華曾應許亞伯拉罕,祂會使亞伯拉罕的後裔「像天上的星那樣多」(21:12;26:4)。
然而,根據希伯來書11:19 所述,亞伯拉罕的順服,是因為他「以為神還能叫人從死裡復活」。我們知道,主沒有讓亞伯拉罕傷害到以撒,而是預備了一隻公羊作為祭品(創世紀22:12-13)。在亞伯拉罕表現了對神的敬畏之後,耶和華應許賜福給他,並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他的後裔得福(22:18)。
這段經文與亞伯拉罕同時代(以及之後幾個世紀裡)其他國家的祭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他們確實將自己的孩子獻祭給異教的神明。甚至有些以色列人也曾這樣行,全然違背了神的旨意(列王記下16:3)。
如今,我們幾乎不可能把自己與亞伯拉罕和以撒的這類的事件聯繫起來。我們無法想像自己將孩子作為肉身活祭獻給上帝,更別說將他們獻給異教的神明了。
但是,我們離獻祭自己孩子的時代真的很遠嗎?還是,我們有沒有可能只是還沒有意識到,我們其實也興起了自己時代的偶像和神明?在21世紀,將孩子獻祭給神是一個什麼樣的畫面?
現代的偶像
幾年前,我和丈夫搬到美國攻讀研究所,在這期間,我們生了第一個孩子。從我得知他在子宮裡的那一刻起,我和丈夫就將對他的教育規劃視為首要任務。特別是,我希望他能擁有我在成長時所沒有的機會。
開始進入美國的研究所課程後,我很快的意識到,與同學相比,我明顯處於劣勢。我出生在墨西哥,由單親媽媽撫養長大。我母親沒有機會上大學,只能努力工作,確保我能受教育。我沒有機會像許多同學一樣學習藝術和音樂,而且常常因為無法加入他們的話題而感到不自在。他們的經歷拓展了他們在文化領域的知識,而這些我卻從未接觸過。
為此,我定意自己的兒子絕不能遭受相同的經歷,並覺得自己有責任為他提供我所沒接受過的教育和接觸文化的機會。因此,我們的兒子在四歲時就已經在大學裡的兒童班學習小提琴,我還在暑假期間為他安排了藝術、體育、科學和科技等方面的課程和活動。
也許我有必要澄清一下,我丈夫和我自認是追隨基督的人已有好些年。在人生的這個階段,我們加入一間巨型福音派教會,我丈夫在那裡擔任翻譯,我在那裡教兒童主日學。
我們是基督徒,並且積極參與教會生活。然而,我們仍然喜愛聖經所說的「世界」。我們喜愛世界的觀點及價值觀,顯然的,也喜愛這世界的偶像。
不知不覺中,我們自願的將兒子帶到世界的祭壇上,在另一個神面前獻上他,而這個神叫做「教育」:我們做這一切都是為了讓他獲得成功和更好的社會地位。
聖經所說的「世界」
在新約裡,使徒約翰警告基督徒「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約翰一書 2:15)。約翰將他所說的世界分為三個部分:「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2:16)。
為了更好表達 「驕傲」一詞,其他聖經譯本使用 「虛榮」、 「誇耀的驕傲」 或 「傲慢」等詞彙。約翰想表達的是,對肉體有吸引力的事物,我們眼目中貪戀的事物,以及任何我們垂涎、一旦得到就能藉以誇耀的事物,都屬於世界。察驗一件事物是否屬於世界的方式就是,這件事是否與聖靈的渴求相違背(加拉太書 5:16-17)。
根據定義,追隨基督的人是那些被聖靈改變的人,他們尋求神的國勝過一切。雖然我們生活在這個世上,本性是追求肉體的渴望,但基督徒已經找到了寶貝,其價值遠遠超過世界和肉體享樂所能提供的一切。我們「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拋下一切或變賣所有來買它(馬太福音13:46)。
約翰主張,我們可以根據自己是在尋求屬於世界還是屬於神的事物,來判斷自己的救恩狀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約翰一書 2:15)。根據他的說法,對世界的愛將排斥對天父的愛,反之亦然;也就是說,兩種愛無法共存。
一隻腳在世界裡,另一腳在神國裡
將一隻腳踏進世界的誘惑往往使人難以招架。我們告訴自己,適應這個世界的價值觀是有必要的,哪怕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很多時候,這樣教育孩子似乎是很合理的,讓他們知道成長的目的是為成年生活做準備,這樣成年後,他們才能用工作換取盡可能多的資源,在成功的競賽中領先於其他人。然而,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我們難道不是正在為他們預備「世界」這個祭壇嗎?
同樣地,今天很少有父母教導他們的孩子學習滿足於夠用的食物和衣服。今天的西方社會認為,這樣的教導,是在預備孩子未來過著平庸的生活。然而,對於能吃飽穿暖感到滿足,正是新約聖經的教導(提摩太前書 6:8)。
如果我們對自己夠誠實,我相信所有基督徒父母在某種程度上都在這個層面掙扎。我們的天性及渴望是盡一切努力來確保孩子的福祉。
但很多時候,我們希望對孩子的未來能有所掌握跟控制,而不是信任和依靠神。但我們應知道,每當我們按照自己的理解行事時,總不會有好結果。「有一條路,人以為正,至終成為死亡之路」(箴言 16:25)。
如果我們以「讓他們能有更好的未來」的名義安排孩子受教育,目的是追求更多的金錢和更好的地位,我們就是在引導他們走向通往世界的路。而「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加拉太書 6:7)。
我們很常聽到基督徒父母說,他們把孩子送到學校不僅是為了學習,也是為了成為光與鹽。然而,若我們不停下來分析自己的動機,我們可能依然會像不信神的父母,以同樣的動機在規劃孩子的教育。
根據巴納研究(Barna Research),在2011年至2018年期間,「年輕成人離開教會的比例…從59%增加到64%。在18-29歲在教會長大的美國人裡佔了近三分之二的人…盡管他們兒童或青少年時期曾經積極參加教會活動,成年後卻離開了。」
當我們看到那些我們認為自己「在教會的環境裡養育長大」的孩子在成年後離開信仰時,是否有可能是因為,我們這些年實際上都是「以世界的價值觀養育他們」?
分析自己的動機
現在我有必要澄清我的論點,雖然將教育視為追求和獲得成功的手段肯定屬於「世界」網羅的一部分,但「教育」本身並不一定屬於世界。神賜給我們學習的能力,並且許多人以聖經論證了教育的價值。
重點是,我們必須審查自己的動機,因為耶和華看的是內心(撒母耳記上 16:7)。我們必須問自己, 為什麼我希望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為什麼我希望兒子或女兒加入某種運動的訓練隊?我們的回答將決定我們是否愛神高於一切——我們是渴望為神增添榮耀,或是為世界增添榮耀?
我讓兒子參加田徑隊,是為了讓他能獲得更好的社會地位,還是為了讓他能鍛鍊身體,以榮耀神?我讓他學習樂器,是為了讓他能以此讚美主,還是僅僅因為「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通常會演奏樂器?我想讓他得到一份好工作,是為了讓他能將知識和技能用於神國,還是僅僅為了讓他能擁有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社經地位?
成為活祭
因此,在我們生活的現代,將孩子獻給上帝是什麼樣子?我們最好從模仿亞伯拉罕的榜樣開始:聆聽上帝的引導,即使神的呼召似乎與獲得成功的應許背道而馳,我們也要順服。
如同亞伯拉罕,我們必須相信,無論在什麼景況,神都會實現祂對我們的應許,因為祂保證愛神的人都能成功(羅馬書8:28)。將孩子獻給神,就是同意放開韁繩,給神空間來實現祂對「成功」的應許。神所應許的繁榮和成功,永遠會以神定義的方式來實現,而不是以這個世界定義的方式來實現。
我們的兒子如今已13歲了,在過去幾年間,我們與主攜手同行,一步一步地學習在神的供應下過著更知足的生活。我們學習禱告交托,願上帝的旨意在我兒子的生命裡成就,而不是願我自己的旨意在兒子的生命裡成就。
身為蒙神救贖的子民,我們的呼召是要在任何時候都尋求祂的榮耀(哥林多前書10:31)。神兒女的目標是取悅和服事祂——我們行事並非為了自己的野心、自負(腓力比書2:3)、或其他人的認可,而是為了主(歌羅西書3:23)。
若是在無知的情況下,我們教導孩子去敬拜偶像和世界的價值觀,而不是成為屬神的活祭,求上帝赦免我們。讓我們在神的應許裡安歇,因為聖經說:「我的神必照祂榮耀的豐富,在基督耶穌裡,使你們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腓立比書 4:19)。
Rebeca Martínez Gómez 來自於墨西哥的瓜達拉哈拉(Guadalajara),她已取得了新墨西哥大學(University of New Mexico)的語言學博士學位。她與丈夫和兒子目前住在阿布奎基(Albuquerque),因為主呼召他們在那裡傳福音和建立教會。
翻譯:思慕 / 校編:Yiting Tsai

Annual & Monthly subscriptions available.
- Print & Digital Issues of CT magazine
- Complete access to every article on ChristianityToday.com
- Unlimited access to 65+ years of CT’s online archives
- Member-only special issues
- Learn more
Read These Next
- Trending
Honor Thy Church Mothers—with WagesDespite their crucial role in congregational life, 83 percent of women’s ministry leaders remain unpaid. - From the Magazine
I Hadn’t Committed Suicide. But I Was Spiritually Dead.The prison had ID’ed the wrong man. But the mistake was powerfully revealing. - Related
New Atheism Is Dead. What’s the New New Atheism?Far fewer British people agree with vitriolic assertions about religion. Still, disbelief in God is on the rise in both the UK and the US. - Editor's Pick
Tony Evans Brings Up the Mixed Emotions of Remarriage After LossHis engagement announcement reflects the complications of grief and celebration that Christians experience with second marri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