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個月的農曆新年期間,一名名字是越南拼法的華裔槍手在一個以華人為主的郊區大規模槍殺了11人。不少新聞和評論員都在討論這場悲劇對美國亞裔社區的影響,但美國華人教會很少有在講道中提起這場悲劇。
時事新聞很少出現在華人教會的主日講道或公開聲明裡,這樣的現象讓華人教會顯得與普遍愛談時事的美國教會有很大的不同。
黃嘉生是一名現已退休的牧師和事工領袖,在他位於南加州的華人教會裡,牧師只在主日報告裡提及發生在該地區的槍擊案,建議會友們為受這起悲劇影響的人禱告。
「大多數的弟兄姊妹好像也沒有談論(這個事件),」黃牧師說。
在美國的多數華人教會對於時事常常避而不談。對一些人來說,這是一個刻意而為的決定,在講台上避免提及政治主要是為了會友之間的合一。他們擔心對時事的討論會使會友注意力分散或造成分裂。他們認為,週日的聚會應該將焦點放在敬拜、神的話語和宣講福音上,把這些事放在優先順序的首位很重要,教會外發生的事是相對次要的。
「無論什麼時候,耶穌想聚焦的總是福音,」在密歇根州蘭辛(Lansing)一間華人教會擔任長老的王星然說。「祂不想為了談時事、神學、政治問題而模糊了福音焦點。」
他說:「我不反對在教會談時事,但我覺得我們在回應時事的時候,需要特別小心注意失焦的負作用。」
身為移民的經歷
統計數據表明,多數的美國教會會在講壇上談論時事。在2020年,有41%的福音派會眾回報他們的牧師在講道中提到種族主義等問題。有超過三分之二的會眾在主日聽到牧師提及選舉(71%)及新冠肺炎(82%)。
研究人員分析了5,000多名具有代表性的牧師在15年內所講的共10萬篇講章。2020年的報告發現,雖然只有1%的講道提到了選舉,但有超過70%的牧師曾在講台上提及政治話題。
根據2022年Lifeway機構的報告,多數的(55%)新教教徒強烈同意或同意他們的政治觀點與同一教會的其他會眾一致。
而美國華人基督徒的情形卻有很大不同。
學者楊鳳崗在為其1999年出版的《美國的華人基督徒:皈依、同化及認同感》一書做研究時,採訪了來自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和東南亞其他地區的移民基督徒。他發現其中一個敏感的政治問題是中國和台灣之間的關係,希望台灣與中國統一的人與希望台灣成為獨立國家的人之間有尖銳的分歧。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政治立場,只是華人教會的基督徒不能談論它,」楊說,他也是普渡大學宗教及環球東方研究中心的主任。「當他們討論這個議題時,可能會導致激烈的辯論,而且無法達成任何共識。」
楊說,華人教會的牧師們通常會用呼籲「為和平禱告」但不提及任何具體細節的方式,來維護教會的和諧,不得罪任何一方。
楊教授的書出版於25年前。如今很多美國華人教會的會友大多數來自中國大陸,但政治多樣性在教會中仍然存在,一些基督徒呼籲中國進行政治改革,另一些則支持由共產黨領導的現任政府。
在一個教會裡,曾經「有人為香港的局勢禱告,結果就有其他會友在禮拜結束後馬上抱怨,」楊說。
博士論文主要研究美國華人福音派的灣區牧師Andrew Ong說,除了與中國政治形勢有關的分歧,無論是由於語言障礙、教育代溝,或是由於「自媒體」的流行,華人移民都不太可能像土生土長的美國人那樣關注美國主流新聞。
Ong牧師說:「住在華人社區的華人移民認為是重要的新聞,可能與《紐約時報》頭版的新聞非常不同。」
「移民自身有非常不同的視角,」楊鳳崗說。「是的,他們已經把美國看作是自己的家,但他們在中國或大中華地區有關係親密的家人和親戚,所以他們對世界的那一部分有更多的情感投入。」
亞裔移民往往是(那些以他們的母語來宣傳跟美國有關的消息的)假新聞的目標受衆,而微信用戶絕大部分可能只會從中國的新聞網站來獲取資訊。中國移民也許會在無意中加入懷有惡意的微信群,例如在2020年大選期間,試圖嚇唬中國移民不要去投票的群組。
雖然可能會有一些華人基督徒在一些網路空間中討論美國選舉或與文化戰爭有關的議題,但,「我傾向把這些政治性的聲音歸類為非主流的小眾。」Ong牧師說。
隨著近年來針對亞裔美國人的攻擊事件的增加,不少在美國出生長大的亞裔美國人基督徒越來越能快速地做出反應及發表意見。但許多華裔移民基督徒領袖都沒有加入這樣的發聲。
華人教會和講英文的美國教會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對悲劇性事件的悲傷程度之不同,顯示了這兩個群體間不同的事工重點。一些在移民教會長大的人已經改去其他更在乎此類事件的教會聚會。
Ong牧師說:「根據我的經驗,那些(因教會對時事不關心)感到最沮喪的人已經離開他們原先的教會,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地方。」
在美國的華人基督徒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敬虔誠主義的塑造,因此強調「拯救靈魂」是首要任務,並將其他一切視為對傳福音的干擾。楊鳳崗認為這種神學與佛教可能有某種程度的關聯。
「佛教徒會說:『救贖與你自身的心靈平靜有關。不要被你周圍的社會、政治或文化問題所影響。當你表達意見時,即是對這個世界的依戀,這將成為你達到開悟的境界的障礙』。我認為華人基督教受到這類精神遺產的影響,即『一旦你成為一名宗教信徒,你就得遠離世上一切』的想法,」楊教授說。
與文化連結
不少華人移民教會領袖仍然認為,牧師的信息與美國時事連結,對自身的會眾來說是有價值的。
「在講台上談論時事,可以給弟兄姐妹們一個符合聖經或基督教信仰的引導,並且與我們所生活的環境、社會和文化相聯結。」印城(Indianapolis)華人教會西北堂的秦路傳道說,「與此同時,如果講台過多談論時事,則不免將講台與新聞聯播、時事評論相混淆。」
住在洛杉磯的美南浸信會牧師陳道德說,在牧養方面,教會領袖可以透過以人們正在經歷的事情爲例,指出他們情感及屬靈上的需要,並將人們指引至上帝的道。
「某些時事事件可能帶來會友在信仰上的困惑,所以有牧師在講台上用聖經的視角進行解讀,是有意義的。」陳牧師說。「從講道法的角度來說,最新發生的、而且會眾都知曉的公眾事件,在溝通效果上是最有效的,即使作為例證來引用某個公共時事事件,對講台而言也是祝福。」
同時,陳牧師擔心,若教會絲毫不討論時事,會對會眾釋放出什麼樣的神學信息。
「牧師不談時事,會將二元論的觀念帶入教會之中,將神的道限制在教會領域,」他說。
位於新澤西州的若歌教會是少數多次明確提及加州舞廳搶擊事件的華人教會之一,他們在教會禱告信中提到此事件,並安排時間以禱告來紀念事發社區。
該教會的張儒民長老認為,時事議題能促使教會認真對待他們的門徒訓練責任。
「主耶穌提醒我們,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才漸漸冷淡了(馬太福音24:12)。在重大社會焦點事件發生後,教會有責任帶領弟兄姐妹不失去起初的愛心,多關心周圍被霸凌的人,關注心理健康,為主多得人,勸人與神和好,也彼此和好,讓主的赦免與寬容替代人際關係中的各種仇恨與結怨。」
在華人教會當中講授公共神學並在美國服事華人職青的陸尊恩傳道說,牧師發言應該謹慎,不要發表超出其專業知識的言論,特別是當關於某一特定新聞的事實還不清楚時。
陸說:「在教會中每個人都對該時事有基本了解時,牧師可以善用大家共同關注的時事,去帶領會眾深度反思信仰。」
「但對於大部分人不瞭解的時事議題,牧師談及時事會有帶風向的風險,除非牧者本身是該議題的專家,不然還是不要談論自己不夠了解的事情為宜。」
黃嘉生牧師是住在加州的事工領袖,曾在遠東廣播公司擔任中文福音事工主任。他說,雖然他很少聽到華人傳道人提及時事,「但當他們提及時事時,即使只是為著需求禱告,我也能感受到牧師實際上是很在乎人們的。」
他還看到,基督徒根據聖經教導來思考時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卡爾·巴特(Karl Barth)有句名言:「拿著你的聖經,拿著你的報紙,兩者都讀。但要根據聖經來解讀報紙。」
黃牧師說:「如果不了解並提及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那講道就會變得與這個世界毫無關聯。」
翻譯:Yiting Tsai

Annual & Monthly subscriptions available.
- Print & Digital Issues of CT magazine
- Complete access to every article on ChristianityToday.com
- Unlimited access to 65+ years of CT’s online archives
- Member-only special issues
- Learn more
Read These Next
- Trending
American Christians Should Stand with Israel under AttackWhile we pray for peace, we need moral clarity about this war. - From the Magazine
The Unusual Epistle that Helps Me Counsel on SexualityJude has strong words for immorality in the church. Yet he advocates for mercy for those who doubt. - Editor's Pick
The ‘Soul of India’ Now Lives in Its Cities. Is the Local Church Ready?How Christian outreach has come to look like the YMCA, call center ministries, and the “Christward” movement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