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千計的人為薩拉·沃爾頓(Sarah Walton)祈禱。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她都沒有見過。

在過去十年中,暢銷書《痛苦時的希望》的作者之一沃爾頓經歷了慢性疾病、因腳部受傷而進行的多次手術、因丈夫失業而產生的經濟壓力,以及帶着四個同樣有嚴重健康問題和特殊需要的孩子跨國搬家。

每天,她的社交媒體頻道都會傳來她的朋友們為她代禱的通知。

“當我登錄Facebook或Instagram時,我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人說他們正在禱告,”她告訴我。

“他們留下了‘禱告的手’的表情符號。他們通過私信發送那天早上禱告的具體事項。”

沃爾頓的禱告者並不都是她傳統意義上的朋友——她從未與他們中的許多人共進咖啡或面對面交談——但他們都是關心沃爾頓的基督徒肢體,為她的醫治向上帝祈求。

在這網絡時代,特別是在疫情當中,許多互動轉移到了虛擬平台上,而沃爾頓的經歷並不陌生。我們大多數人都在社交媒體上看到過為某人禱告的請求,我們中的許多人都花過時間來禱告。

在Instagram上代禱似乎是21世紀特有的現象,但人們在公元一世紀就已經在遠距離禱告了。

正如他的書信所見證的那樣,使徒保羅經常為不與他在一起的人禱告,有的人甚至他從未見過。

社交媒體是一個不完美的禱告工具;膚淺而短暫,這讓它難以支撐靈性搏鬥的艱苦任務。但是保羅的禱告例子在幾個方面挑戰了我們——教導我們如何能夠使用甚至是TikTok來獲得屬靈的益處。

身邊

“誰是我的鄰舍?”律法師問耶穌(路10:29),這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重要問題。

在社交媒體上,當地教會肢體的更新旁邊,是我們未曾謀面的人的請求。我們真誠地想愛我們的鄰舍,但網上鄰舍的邊界已延伸到全球各地。而且每個人都可以使用禱告。

伴家屋而來的福音》(The Gospel Comes with a House Key)》一書的作者羅莎莉亞·巴特菲爾德(Rosaria Butterfield)不在Twitter、Facebook或Instagram上。她不在YouTube頻道上發帖,也不在Clubhouse里閑逛。相反,她致力於愛她的鄰舍——她實際的在隔壁和街邊的鄰居。

巴特菲爾德專門使用一個名為Nextdoor的鄰里社交媒體平台。她告訴我:“我早上查看Nextdoor,看我如何為我的鄰居禱告,以及我如何能幫助他們。每天遛別人的狗,倒別人的垃圾,在我的家庭教育桌上為別人的孩子騰出空間,這對靈魂有好處。這對愛上帝和愛鄰舍的整個事業也有好處。”對巴特菲爾德來說,為他人禱告最好與關愛身邊鄰舍的實際工作結合起來。而她只有在優先考慮身邊的情況下才能做到這一點。

保羅也珍視基於面對面互動的禱告關係。在給歌羅西人的信中,保羅讚揚了歌羅西的牧師以巴弗。以巴弗在禱告中為會眾中的人——那些與他同吃同住、並肩作戰的人——進行搏鬥。當身在遠方時,他也繼續為他們禱告(4:12-13)。雖然社交媒體給了我們無數的機會為幾乎任何人祈禱,但保羅教導我們要從教會裡或是街上的人開始。

互動

我們當地教會和社區的人也最有可能為我們禱告。發佈於社交媒體上的禱告請求往往是單向的——但是當禱告是雙向的時候,這種關係就會發展得最好。就像保羅多次為眾教會禱告一樣,他也要求他們為他禱告(林前1:4-9;林后1:11)。他不只是用一個“禱告的手”的表情符號進行評論;他邀請各教會建立關係。

過去的一年裡,亞歷克斯和瑪吉·哈爾伯特(Alex and Maggie Halbert)一直在為去洪都拉斯的宣教事工尋求支持。他們定期通過電子郵件向全美國的教會發送禱告和資金援助請求。但是,有一天,他們的收件箱來了一個驚喜。“一個支持我們的教會向我們發出了禱告請求,”亞歷克斯說。“它鼓勵了我們,讓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為福音而合作的意義。我們覺得我們可以成為參與者,而不僅僅是接受者。”

隱蔽

最近,Facebook一直在 測試 “祈禱帖”功能,讓人們分享和回應請求。只要點擊一下,用戶就能通知發帖人和所有人,他們正在為該請求禱告。

這些可見的禱告符號可以鼓勵有需要的朋友,但也會給禱告的人帶來屬靈上的危險。巴特菲爾德說,挑戰在於,“大多數形式的社交媒體都將美德的展示置於美德本身之上”。耶穌自己提醒我們,禱告的工作最好在暗中進行(太6:6),在那裡,沒有人會被我們的敬虔所打動。

當然,社交媒體的吸引力往往是基於可見的東西。對於Instagram和Facebook等平台的用戶來說,這種體驗關乎分享圖片或視頻的能力——讓朋友和關注者看到一些東西。相比之下,禱告是一種靈性的工具,鍛造於靈性的隱秘之處。而這些地方往往是隱而未見的。

當保羅為其他基督徒禱告時,他的禱告集中在隱蔽的、屬靈的目標上。他祈求他們有智慧、認識基督、有希望、靈上飽滿、對上帝力量的充滿信心以及愛教會(弗1:17-23)。你不能發表任何圖片來代表這些東西。

為禱告尋求有形的答案當然是好的,也是正確的——身體的痊癒(雅5:13-18)和日用飲食(太6:11)都是我們奉命祈求的事項,但我們不能讓網絡互動的本質,即凡事可見,限制我們的禱告(或滿足我們的驕傲)。沒有圖片並不意味着主沒有在做工。

恆切

沃爾頓說,“禱告會改變事情,也會改變禱告的人。”她講述了上帝的方式,如何在多年的試煉過程中改變她的內心。她曾經祈求特別的醫治,而現在,她經常祈求上帝更多地顯現給她。

她說:“如果人們只為我禱告一兩次,他們就沒有機會看到我自己的禱告和內心在這段旅程中是如何成熟的。正是那些堅持下來的人——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網上——能夠看到上帝在沃爾頓生命中的作為。保羅代禱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他的恆切。他向各教會報告說,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為他們“晝夜”(帖前3:10)禱告。基督也鼓勵他的追隨者”常常禱告,不可灰心”(路18:1)。網絡故事在24小時內就會消失。在這樣的世界里,持久的事蒙主喜悅。

免費時事通訊

更多時事通訊

事實上,為某人只禱告一次並沒有錯,但那樣我們可能永遠看不到任何結果。禱告的答案往往在很長一段時間后才會出現。正是那些堅持不懈、不斷禱告,並期盼憐憫和靈命成長的人,才能看到神的做工。

對於培養豐盛的禱告生命而言,社交媒體的無限滾動和即時滿足可能並不理想,但這情況並不致絕望。身邊、互動、隱蔽、恆切——保羅示範了可以塑造我們的禱告習慣。他有目的地用紙筆寫下禱告,改變了世界。也許,通過效法他的榜樣,我們的Instagram代禱也會做到這一點。

梅根·希爾(Megan Hill)是福音聯盟(The Gospel Coalition)的編輯,也是幾本書的作者,包括《一起禱告》和《福音的夥伴》。

翻譯:LC

責任編輯:吳京寧

[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español Português, and 简体中文. See all of our Chinese (Traditional) (繁體中文) coverage. ]